论文导读:我们的作文教学,迫切呼唤创新。是从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阅读立意,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素材,阅读立意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在“应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更热衷于章法技巧的训练,“考场作文”的框架时时约束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重模式轻内容、重规范轻个性、多虚假少真情的病态现象。我们的作文教学,迫切呼唤创新。创新就要打破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励学生自由自在地书写,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分析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素材和表达是作文的两大支柱,作文要创新,学生就要有自己的素材和语言。
素材从哪里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1]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创新必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然而,提起生活,学生们又大发感慨:两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有什么可写的?学生生活果真如此吗?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学生症结的根本在于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对周围人或事熟视无睹,对外界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平时不观察、不积累,作文时自然成为“无米之炊”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先体验,后写作
我们的作文写作空间,一直以来都局限在一室之内,当场出题,当堂写作,学生闭门造车,假话连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读;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2]为了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写出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在学期初始阶段,作文题目大多拟定与生活实践相关的,并把题目事先布置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观察、实践的机会。如《妈妈笑了》,周末布置题目,周一写作。这样学生就能为妈妈做一件令她欣慰的事情,亲自去做,用心去体会,自然会写出原汁原味的作品。很多时候,我也会把写作的课堂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指导他们去观察,引导他们去感受。论文发表,阅读立意。春天,我们到郊外看绿柳嫩草,听水声鸟鸣,感受暖阳和风……,拿出纸和笔,写出《春的呼唤》;李大钊纪念日,我们来到大钊纪念馆,站在伟人的塑像前,缅怀先烈的英魂,书写满腔的豪情与誓言。实践表明,教会学生体验生活非常重要,因为缺乏生活实践与体验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而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体验大自然,就能为学生带来充裕的“源头活水”。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刻意引导,渐渐的,学生开始学会观察生活,用心去体会生活。
二、谈感受,选素材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观察生活的习惯,我组织学生开设了一个小小的“每日讲坛”。每天最后一堂语文课,安排十分钟,学生自由畅谈这一天最深刻的感受,引导他们把那些有价值的材料整理出来,记录在素材本上,就像作家秦牧说的“建立材料仓库”,这将成为他们以后最好的写作素材。一次,有位同学生气地谈到了昨晚的感受:寒冷的冬夜,她经过红绿灯,没有警察,很多人都骑车过去了,只有她仍在凛冽的风中瑟瑟地等着,真是不平衡。论文发表,阅读立意。我马上引导她,你这一站,站出了中学生的风采,你是这个冬夜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论文发表,阅读立意。后来在一篇题为《最美的风景》的文章中,她就采用了这一素材,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经过这样的交流与指导,学生逐渐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养成观察的习惯,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面对素材要深入思考,挖掘材料的价值,于平常中发现新奇,于普通中突显巧妙,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写出来的文章才能闪烁出新意。
解决了巧妇 “无米”的问题,表达能力又如何提高呢?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3]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就是语言的一种沉淀,读的文字越丰厚,积累的语言越多,才能运用自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的做法是:
一、开设阅读课
和语文课本相比,学生更愿意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然而,书和时间时常成为他们阅读的主要障碍。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借阅。考虑到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紧张,我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把阅读真正落到实处。阅读课上,学生自由品读,互相交流,认真摘录,教师巡回指导,排疑解难。遇到精彩之处,全班赏析品评,整个课堂书香氤氲。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几乎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精彩语段,作文的语言自然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建立班级博客
假期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然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又成为新的障碍。于是我建立了班级文学博客,搭建起我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论文发表,阅读立意。我们可以自由地发帖子,畅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向他人推荐优秀的作品。我还特意开设了一个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创造的得意作品在这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品评。这个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成为作品汇聚的焦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不断的创作与修改中得到提升。
三、进行思维训练
作文要创新,素材是构建躯体,语言是塑造外壳,而立意是铸造灵魂。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领学生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面去思考,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实现构思的精巧也是创新作文训练的重点。如半命题作文:“――也是一种享受”,学生往往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命题:“忙碌也是一种享受”、“挫折也是一种享受”……教师可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引领他们多角度构思:从他人的角度:“妈妈织毛衣也是一种享受”;从动植物的角度:“梅花绽放也是一种享受”;从梦境的角度:“梦游北京也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写作的角度增加了,自然会创作出精彩纷呈的作品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论文发表,阅读立意。论文发表,阅读立意。
以上是我在创新作文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感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4]既然创新是学生内心萌动的一种思想,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抛开应试作文的束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领我们的学生写出充满生命活力的创新文章来。
注释:
[1] 叶圣陶《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2]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3页。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93页。
[4]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萧苏、诸惠芳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