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知识难度
课堂环境是学生集体的情绪,这种情绪在课堂中与学生认识活动的困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学内容过深,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虽努力而无收获,那他们就会失去信心,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致的下降,产生厌恶、失望的课堂情绪.但是,如果教学内容过浅,难度太小,稍经教师解释就一目了然,那学生又会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情趣,势必会产生精力分散、无所事事、精神懈怠的局面.所以,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定要适中.教学内容的难度标准,是能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感受到自我的力量和认识的快乐.为了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我们所作的各种努力都很必要,但只有因知识本身而产生的学生积极情绪才是深刻的.
2.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课堂环境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满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去影响学生,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自己不顺心的事,不要在学生面前表露.学生见到教师可亲可敬,笑容满面,感受到教师的热诚,心理愉悦,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环境的长久动力源泉.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环境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环境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应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环境就会为之大振.
3.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3.1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环境,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 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 跃跃欲试的状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触发, 就能引起极大热情, 使求知成为需要, 进而形成对知识孜孜不倦地进行探求的欲望。而要激发学习兴趣,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使学生发现问题, 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 首先应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了解问题。在开讲时, 如果能根据学生好问、求新的特点, 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环境, 使学生被问题所吸引, 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 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 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 那么,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会调动起来。在市场营销课中,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产品投入了大量广告费用, 为何销售量还是上不去?”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提出后, 立即引起了争论,大家相互启发、补充, 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①市场预测没有到位。②这个产品可能已到成熟期。③广告的传播媒体没有选择好。④广告的发布时机选择不当。⑤广告主题不新颖, 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⑥产品价格比同类价格高。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通过提问、讨论、补充, 能综合掌握及运用所学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2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感
通常, 并非小组或全班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有时候某个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而另一些胆小的学生则很难插话, 也有某位“ 学生乘客”对活动不感兴趣, 而在活动期间一言不发。教师要鼓励一部分人多讲, 又要叫另一部分少讲, 相当困难, 这很容易刺伤他们的积极性。论文检测。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许由于害羞, 也许原本就不爱讲话, 即使是母语亦如此, 如果突然要求他们改变习惯, 极不容易如果表达能力差将更加困难。因此, 如果教师能组织这类学生进行有话可说的活动, 也许有助于克服这一困难。轮到你了给每组一套写有组员名字的姓名卡同一姓名三张。将卡全部摆在桌子中央劝抽卡抽到谁的名字就由谁发言第一个人讲完后又抽牌, 抽到的第二个人发言, 以此类推直到每个人都发言完毕为止皿会话图每个小组选一名观察员一般选爱发言者作记录, 会话中不发言。观察员画一份人名图匠噩恕观察员用持续不断的连线把每个发言人依次连接起来。论文检测。讨论结束后, 观察员将会话图公布, 并讨论①是否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②参与的次数是否均衡如何才能做到更均衡地参与等等。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双方必须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老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样, 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不仅使学生有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 而且可以无拘无束的充分表现自己、表达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尽情舒展自己的创造个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市场营销课中, 在讲讨价还价战术时, 我预先设置了几个谈判方案, 让学生分组扮演买卖双方角色, 运用各种战术进行谈判, 从中感悟谈判的技巧和艺术。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笑声不断。通过参与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教学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3.3利用巧妙的悬念来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好奇, 兴趣十__足地去学习新课。这是促进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讲包装策略时, 我拿着装有一块“糖”的包装精美的盒子, 故作小心翼翼的放在讲台上, 同时随手把装有一根“人参”的简易塑料袋丢到讲台上, 让学生猜这两个包装内分别装的是什么商品, 哪个价值高, 如果你送人你选择哪个。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 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情绪很高, 气氛热烈。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 认为包装精美的价值高, 里面肯定是贵重的工艺品, 塑料袋里肯定是不值钱的商品。我小心的打开盒子, 撕开塑料袋封口, 把里面的“糖”和“人参”展示给学生, 学生哄堂大笑。我借机引导他们,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错觉。商品的包装策略有哪些。像这样开始讲课, 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而且一上来就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课堂气氛民主、轻松。
4.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教学课堂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间题, 同时介绍了多条对策, 这些对策及活动的目的在于努力创造有利于教学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学生班集体及他们相互间复杂的交际关系。教师若能敏锐地发现间题并能有针对性设计并开展适宜的活动, 定能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 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黄希庭. 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 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何丽君,何丽霞. 教师的应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J]. 江西教育科研, 2007,(0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