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民主、融洽的课堂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环境的概念
课堂一直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 是社会文明承传的舞台。为了发挥课堂的导向、激励、陶冶、益智等正向功能, 我们应关注课堂, 构建一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环境, 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 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环境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支持型环境; 一种是防卫型环境。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 后者是消极的。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 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 民主、融洽的课堂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得到教学反馈信息, 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消极的课堂环境, 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 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态度被动消极,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泯灭, 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环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况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环境所传递的信息,易于成为教学双方的感受,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制约课堂教学的成败.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了解影响课堂环境的因素,进一步掌握营造课堂环境的技能.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环境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制约课堂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教师、教学过程、知识、教学双方的关系等这几个方面.所以,对课堂环境的控制,实际上是通过对具体影响因素的控制来实现的.
2.影响课堂环境的要素
影响课堂环境的要素十分复杂, 主要有教育政策招生、分配等等、校风、校舍及各种教学条件、班集体学风, 教师的个性与教风、教学大纲及教学组织安排等等其中, 起决定作用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学生,知识难度和人际关系 这是营造课堂环境的重要主体。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环境的前提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1 教师
2.1.1教师的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和威信影响着课堂组织的顺利与否.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某人的较高的评价,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较低的评价则伴随着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尊敬、喜爱一个教师,欢迎他来上课,这表明这个教师平时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他在学生的心中有威信.在学院中享有威信的教师,其言行为学生所信服,他传授的知识,学生确信其真实性和正确性,乐于学、志与学.因而,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学生乐于接近他,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指导,这很有助于课堂环境的营造.
2.1.2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情趣
教师的威信,对于营造课堂环境是有帮助的,但这仅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堂课的环境.要借此条件去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还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抱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有关,即教师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2.2学生班集体
影响课堂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班集体。一般而言, 凡有以下特点的学生班课堂环境必不会太好
―学生各自为阵, 没有集体凝聚力
―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部分学生控制了整个小组活动而不管胆小的同学小―同学中有团体, 不肯换座位,不与其他同学平等交流
―同学发言时, 有人根本不听,甚至反感
―独立工作能力差, 依赖教师解决问题
―相互间不信任, 发言没有安全感
―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环境紧张有余轻松不足, 缺乏幽默感。论文检测。
显然, 这样的课堂缺乏活力, 死气沉沉, 令人不快。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差班都有上述所有特征。作为教师, 只要课堂上出现上述某些特征, 就要设法及时解决。解决的办法不是找辅导员或班主任做思想工作, 而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参加各项有意义、启发性强的包括感情和认知两项内容的活动。感情活动的目的在于用学生并不察觉的方式创造积极合作与支持参与的集体环境认知活动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集体学习过程中的某些要求对求学者的重要性显然,集体生活的某些感性问题必须用情感鼓励, 只靠口头教育学生信任别人, 对创造良好的信任气候作用不大, 而有的理性问题如明确学习目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学习策略等等则必须向学生讲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