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杨”当从“”,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杨”均为从“”;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论文关键词:易,杨
杨”.TherightpartofYang“杨”isnotYi“易”,butYang“”.InthecharactersofJiaguwenandJinwen,therightpartofYang“杨”isYang“”.InthecharactersofZhanguowenzi(exceptQincharacters),theyfollowJinwen.Yang“”andYi“易”areconfusedinQincharacters.AlthoughcorrectcharacterofYang“杨”isrecordedin“Shuowenjiezi”,thedifferencebetweenYi“易”andYang“”isHeng“一”.Yi“易”andYang“”areconfusedfrequently.Atfirst,Yang“杨”isusedasacountryname.Then,itusedasaplacename.Atlast,itusedasafamilyname.
易杨
“木易杨”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惯用语。它主要用于介绍杨姓同胞(或者是自我介绍)的场合。在电视剧、书籍中也时常遇到。如“又有数次被改名做逃兵的顶替者的老兵说:‘名字啊,不重要,不重要,杨四郎,杨延辉不是也改了名,叫木易吗?’”[1]后有文章指出“木易”非“杨”,“易”、“”二字音、义均不涉。[2]我们试图从文字学的角度(主要是立足于出土文字材料)来详细分析“杨”字是如何被拆分成为“木”、“易”二字的。
《说文》“易,蜥易,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与章切)”“杨,木也。从木声。(与章切)”[3]
从《说文解字》所记载的情况来看,“杨”是从“木”、“”声的形声字。“”、“杨”二字均为“与章切”,当属阳部喻三,可见“杨”从“”得声当无疑义;而“易”为“羊益切”,当属支部喻四,故“易”与“”、“杨”二字声韵均隔。[4]
《说文》对“易”字的形体分析收录了两种说法:一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为“从勿”;将“”字分析为“从日、一、勿”。这样一来,“”与“易”的形体之间仅差一横。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字的小篆形体:“ ”、“ ”、“ ”。这应该就是《说文》一书对三者形体认识的依据。然而,《说文》却将“易”、“”二字分立为两个毫不相干的部首。随着大量先秦文字材料的出土,大家现在很清楚地认识到《说文》中所收录的文字形体并非最早。那么,在先秦文字乃至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构形究竟如何?
“易”,甲骨文形体或作“ ”(前6.42.8)、“ ”(合集5458)、“ ”(合集8253)、“ ”(合集6728)。金文形体或作“ ”(小臣系卣)、“ ”(盂鼎)、“ ”(仲师父鼎)、“ ”(德鼎)、“ ”(德鼎)、“ ”(中山王鼎)、“ ”(中山王方壶)。徐中舒先生分析说“原字为 ,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予之义,引申而有更易之义。后省为 ,乃截取 之部分而成。”金文“易”字的“形、义皆与甲骨文略同。”[5]
“”,甲骨文形体或作“ ”(遗758)、“ ”(合集6460)、“ ”(合集8592)。金文形体或作“ ”(鼎)、“ ”()、“ ”(不戈)、“ ”(鄂君启舟节)。徐中舒先生分析为“从日从 ”。至于金文形体中所增加的“ ”,徐先生认为“殆象初日之光线。”[6]
由此可见,“”、“易”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形体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甲骨文中,“易”字象两个器皿中的液体相互倾倒,后来截取器皿靠近手柄的那一部分;而“”的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形体中并无“ ”形,直到后来,金文中增加了“ ”,也就有了与“易”字相混的基础。此外,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尚未见到“杨”字形体。
战国时期,文字的传载媒介除青铜器外,还有简帛(主要是竹简)、玺印、封泥、陶器、货币等。大量的文字材料为我们区分“易”、“”二字形体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并且此时有“杨”字形体出现。
“易”,陶文作“ ”(陶汇4.168)、竹简文字作“ ”(信阳1.1)、“ ”(郭店·老甲25)、“ ”(郭店·语丛二23)。[7]
“”,玺印文字作“ ”(玺汇1196)、竹简文字作“ ”(包山164)、货币文字作“ ”(货系2512)、陶文作“ ”(陶汇3.19)。[8]
“杨”,玺印文字作“ ”(珍秦60)、“ ”(珍秦96)、“ ”(集萃)、石鼓文作“ ”()、陶文作“ ”(陶汇3.310)、竹简文字作“ ”(包山192)。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