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试析“”字之讹_杨-论文网

时间:2013-10-19  作者:姚洁,安徽大学

论文摘要: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杨”当从“”,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杨”均为从“”;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论文关键词:易,杨

杨”.TherightpartofYang“杨”isnotYi“易”,butYang“”.InthecharactersofJiaguwenandJinwen,therightpartofYang“杨”isYang“”.InthecharactersofZhanguowenzi(exceptQincharacters),theyfollowJinwen.Yang“”andYi“易”areconfusedinQincharacters.AlthoughcorrectcharacterofYang“杨”isrecordedin“Shuowenjiezi”,thedifferencebetweenYi“易”andYang“”isHeng“一”.Yi“易”andYang“”areconfusedfrequently.Atfirst,Yang“杨”isusedasacountryname.Then,itusedasaplacename.Atlast,itusedasafamilyname.

易杨

“木易杨”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惯用语。它主要用于介绍杨姓同胞(或者是自我介绍)的场合。在电视剧、书籍中也时常遇到。如“又有数次被改名做逃兵的顶替者的老兵说:‘名字啊,不重要,不重要,杨四郎,杨延辉不是也改了名,叫木易吗?’”[1]后有文章指出“木易”非“杨”,“易”、“”二字音、义均不涉。[2]我们试图从文字学的角度(主要是立足于出土文字材料)来详细分析“杨”字是如何被拆分成为“木”、“易”二字的。

《说文》“易,蜥易,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羊益切)”“,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与章切)”“杨,木也。从木声。(与章切)”[3]

从《说文解字》所记载的情况来看,“杨”是从“木”、“”声的形声字。“”、“杨”二字均为“与章切”,当属阳部喻三,可见“杨”从“”得声当无疑义;而“易”为“羊益切”,当属支部喻四,故“易”与“”、“杨”二字声韵均隔。[4]

《说文》对“易”字的形体分析收录了两种说法:一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为“从勿”;将“”字分析为“从日、一、勿”。这样一来,“”与“易”的形体之间仅差一横。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字的小篆形体:“”、“”、“”。这应该就是《说文》一书对三者形体认识的依据。然而,《说文》却将“易”、“”二字分立为两个毫不相干的部首。随着大量先秦文字材料的出土,大家现在很清楚地认识到《说文》中所收录的文字形体并非最早。那么,在先秦文字乃至甲骨文中,这三个字的构形究竟如何?

“易”,甲骨文形体或作“”(前6.42.8)、“”(合集5458)、“”(合集8253)、“”(合集6728)。金文形体或作“”(小臣系卣)、“”(盂鼎)、“”(仲师父鼎)、“”(德鼎)、“”(德鼎)、“”(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徐中舒先生分析说“原字为,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形,故会赐予之义,引申而有更易之义。后省为,乃截取之部分而成。”金文“易”字的“形、义皆与甲骨文略同。”[5]

“”,甲骨文形体或作“”(遗758)、“”(合集6460)、“”(合集8592)。金文形体或作“”(鼎)、“”()、“”(不戈)、“”(鄂君启舟节)。徐中舒先生分析为“从日从”。至于金文形体中所增加的“”,徐先生认为“殆象初日之光线。”[6]

由此可见,“”、“易”二字在甲骨文和金文形体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甲骨文中,“易”字象两个器皿中的液体相互倾倒,后来截取器皿靠近手柄的那一部分;而“”的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形体中并无“”形,直到后来,金文中增加了“”,也就有了与“易”字相混的基础。此外,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尚未见到“杨”字形体。

战国时期,文字的传载媒介除青铜器外,还有简帛(主要是竹简)、玺印、封泥、陶器、货币等。大量的文字材料为我们区分“易”、“”二字形体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并且此时有“杨”字形体出现。

“易”,陶文作“”(陶汇4.168)、竹简文字作“”(信阳1.1)、“”(郭店·老甲25)、“”(郭店·语丛二23)。[7]

“”,玺印文字作“”(玺汇1196)、竹简文字作“”(包山164)、货币文字作“”(货系2512)、陶文作“”(陶汇3.19)。[8]

“杨”,玺印文字作“”(珍秦60)、“”(珍秦96)、“”(集萃)、石鼓文作“”()、陶文作“”(陶汇3.310)、竹简文字作“”(包山19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析“动量短语+名词”现象_结构化-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试论如何做好新时期高职辅导员工作_职业素质-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