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辅导员只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源泉,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开拓辅导员视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修养,还能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威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 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能力素养的培养
随着高等学校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辅导员除了要有完善、合理的知识素养以外,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养。
1. 组织协调能力
首先,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不同于班主任的工作,他面对的是数百名学生的庞大队伍。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如何“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何处理好集体、班级和学生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其次,在辅导员扮演学生和学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上,也迫切需要加强辅导员组织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提炼,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加强组织管理方面的锻炼。
2.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传递信息的工具。[10]语言表达能力是辅导员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表达能力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对新思想、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如果你不想使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11]所以辅导员的语言表达应该富有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应该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其次,辅导员的语言表达应口齿清晰、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前后连贯、上下承接、推导有致、言之成理、理论精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的语言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能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思想里,铭记在学生的心中。
3. 创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教育的实施程度与效果取决于教育创新的程度与效果。[12]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把创新教育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致力于学生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学生管理风格。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复杂性,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表现在知识理论的创新上,更主要的要表现在学生管理过程的创新上,要经常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新思维、新方法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特殊问题。
结束语:
高等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研究也已历经数十载,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处于一个不稳定和摸索的阶段,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人们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除了要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更主要的还是要建立和健全辅导员保障体系和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使辅导员队伍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值得所有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第18页
[2]王天一 夏之莲 《外国教育史》 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8页
[3]王钅亨《特色教育探索—教师篇》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页
[4]董泽芳 《大学的理念与追求》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6页
[5] 王天一 夏之莲《外国教育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416页
[6] 1996年发表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7]王荣德 《教师人格论》 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46页
[8]中发(1993)3号文件
[9]刘清华 《教师知识的模型构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79页
[10]罗树华 李洪珍 《教师能力学》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46页
[1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12]王钅亨《特色教育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5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