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引入及准确把握,提出本学院教师队伍重视内涵式发展,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内涵式发展,青年教师
目前,地方高校在全国大学比例中所占比例不低。这类院校一般主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经验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
作为针对环渤海经济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将是“十二五”期间地方院校的工作重中之重。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引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
但不管是哪种概括,准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界限。否则将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就本学院情况而言,“双师型”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出具体要求。
一、“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从教师的职务、职称来看,只要他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助教也可以进入“双师型”教师行列,而不一定非是讲师(或以上)才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一)从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的条件看,如果已经是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又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的话,就可以进人“双师型”教师系列。
(二)将教育部“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与“有中级(或以上)技术职务”的分别规定合而为一,作如下修正,即符合如下条件的可认定为高校“双师型”教师:“具备助教以上的合格教师,获取初级以上技术职务(职业资格),并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累计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
(三)对“主持或主要参与二项应用性项目研究,其研究成果被企业应用,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条件,我们认为应该将“良好”从定性转向定量。如规定科研成果须给企业当年直接增加税后净利10万元以上,或获得区(县)以上政府特别嘉奖的,方能作为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条件。
三、“双师型”教师按专业不同,其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高校的专业可按大类分为社科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法律、物流、商务等)与技术应用类(机械制造、应用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等)。社科类“双师型”教师应该突现以下方面的素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信息社会、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适应和引导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则应突现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维修技术人员“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四、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使命应有所不同。按照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以上三个层面。
(一)助教级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同时能够指导实训。在实践应用方面,他们一般不够全面和深入,但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他们必须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二)讲师级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受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三)副教授级的“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应相当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水平,能够通过参加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为高校专业开发和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教师发展也可以分为外延和内涵。教师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职称、头衔是外延性的,教师的价值追求、工作状态和学术水平属于内涵性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外延性发展的追求更迫切一些,而对内涵性发展有所忽视,以致于出现急功近利、浮躁肤浅的风气,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后劲,制约了教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面对这种现实,需要强化教师发展的内涵性,提高教师的内在品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结合本院的实践体会,谨遵校训: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从发挥教师潜能的重视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
近年来,进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是值得关注。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教师的知识应用经验(如工程经验等)和体会不足,是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成为推动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必须解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高。由于青年教师教龄短职称低、工资待遇低,通常高校其他方面的补贴很多还是依据职称发放,使得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相比收入水平差距很大,较多的青年教师还要面对许多现实的生活问题,经济负担较为沉重。当部分青年教师不能保持良好心态时,对从事的教师职业将会出现职业意识淡薄,敬业精神缺乏,团结合作意识较差,服务、协作意识不强等表现。久而久之就有损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辉形象。二是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要使青年教师真正进入教师角色,必须过好教学关口,不但要明白给学生教什么,还要懂得为什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在多数高校新增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他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不了解;即便毕业于师范院校的教师,他们已有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知识实际上也是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要教的内容,而教育方面的知识则包含了怎样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教育观念及教育能力急需变革提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