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生命线。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注重以人为中心,他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无条件接纳的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当事人中心疗法,非指导性,真实,潜能
1.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历程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自1927年开始在他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尝试着建立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到1951年,他出版《当事人中心治疗法》一书,将之前提出的“非指导性治疗”改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他自己的心理咨询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进入60年代,罗杰斯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思想,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中心调整为“成为一个和自我吻合的人”。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面对自己过往的经验,并乐于接受现实中自己的样子。
随着影响日益显著,进入70年代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思想,如尊重、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概念已经融入到其他的心理学流派,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应用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教育、家庭生活、领导与行政管理、组织发展保健、跨文化与种族间的种种活动,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体现出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于是,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将研究中心扩展到了生存、生活中具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努力力图使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充分发挥其机能的高度整合的生活。70年代初,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正式形成。
2.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实践原则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咨询师对来访的当事人扮演着一种人际促动的角色。咨询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咨询和治疗的最终效果。罗杰斯认为,为了达到理想的咨询和治疗效果,作为咨询师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态度和取向,咨询师要具备一种深深扎根于自己人格系统中的一致和发展的态度,在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时,都应该保证这种技术真正与他自己的态度一致。“在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时,一个人只有把对别人的尊重整合成其人格的一部分,才能够贯彻他对别人的尊重”。成语“表里如一”可以很好概括这句话的内涵。
于是,从咨询师的角度,他应该持如下的态度来看待来访的当事人:1)咨询师必须对当事人无条件积极地关注,不管他那时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是那些客观上消极的思想或行动;2)咨询师必须对当事人持一种恰当的移情式理解,体现着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
罗杰斯认为,在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中,咨询师的功能相当于催化剂,创造着有利于当事人自我发展的条件。那么如何来衡量咨询和治疗效果的实现呢?他认为,从当事人的角度,通过咨询师的工作努力,有一些积极的特征可以体现出来:1)当事人越来越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2)当事人意识到自己之前被扭曲和否定了的感受,并能够包容它们,和自己现在的体验更多地统合起来;3)当事人逐渐体会到自己才是对某客体及体验的本质及价值评判的核心;4)当事人体验到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怀,体验到自身积极自尊情感的增长。这些特征反映了当事人意识领域的扩展和心理的成长。
二.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主体的现状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当代大学生主要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群体。这个学生群体从心理层面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工作核心就是把握工作对象的基本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具体、有效的思政工作。这是每一个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状。
行为特点。
由于网络普及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他们性情率真,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他们更加喜欢挑战生活、挑战权威,学习能力强,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他们热衷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然而,他们的行为缺乏持续性,承受挫折的韧性不足,小小的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有的还可能误入歧途。
2.情感特点。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社会现实的氛围造成了他们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在众多纷杂的社会刺激面前,更多的当代大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场合显得拘谨,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形象、过分关注自我,过分地苛求别人。
3.思维特点。
在各种思潮影响、信息化普及时代成长下的当代大学生,思维前卫、观念超前、行为另类。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参与意识、更崇尚个性自由。置身于铺天盖地的信息网络下,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多,视野更为开阔。由此,他们自我意识更加强烈,甚至过分相信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发表一定的主见,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
4.认知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开放,自控能力低。他们在信息化时代更加早熟,人际关系网络化。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宽泛,知识面和心智成熟度相较同年龄段的“70后”、“80后”初期更宽更高,但又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同时, 他们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独立而叛逆。当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
三. 当事人中心疗法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
基于以上所总结出来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思政工作者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采用主动、灵活的工作思路。罗杰斯认为,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潜能充分发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已从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转变为学习相互促进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相互转换的过程,两个经验体的心灵交汇能够扩展和深化相互的心灵空间。
促进学生发展和素质提高作为思政工作中所有努力的共同结果,思政工作者的每一次交谈、解释或澄清都在促成这个结果的达成。从当事人中心疗法来看,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做一些“罗杰斯式”的努力。
有责任感的促进者
在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中,他使用“促进者”一词来代替“教育者”。这一源于“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治疗思想,在思政工作中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思政工作者扮演着亲近的朋友角色,这会创造一种融洽的交流氛围,避免了教育者那种居高临下向学生头脑中灌输知识的角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