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地处偏僻,见识相对不广,信息储量少,作文写起来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永远的目标。这需要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赏识教育,写作潜能
正文:本人在少数民族山区任教初中语文多年,总觉得普遍学生作文内容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生搬硬套,空洞无话。作文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应付作业的一层帷幕,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每逢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哀声一片,不知何从下笔。作文效果长期处于低效状态。以新课程理念审视传统的作文教学,其原因是山区信息封闭,学生见识少。但主要原因是教学观念陈旧,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立足于老师的教,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厌学到爱学。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今年3月学习了福建省名教师陈成龙老师的讲座。谈谈自己在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尊重主体,挖掘亮点,激发兴趣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作文教学必须围绕发展学生作文能力为主要目的。要发展学生的作文的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作文便可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苦作”也便可转为“乐作”。为了达到乐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赞赏学生。以往的作文教学,是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写作文,最后老师评作文。老师的作文讲评是挑错讲评,专挑学生不足之处,批评学生哪写得不好,或是简单的一两句评语,有的甚至只打一个钩加一点和一个分数,没有任何的评语。因为这样,学生对作文本中老师评语要么是批评,要么只有一个分数的作文无动于衷,学生只看分数,看完了把作文丢在一边,作文根本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一改以往教法,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果实,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目光评价学生的作文,善于用言语鼓励学生,如陈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中对学生的赏识:“你以后可能就是‵欧亨利′……”。全节课充满鼓励的言语启发学生,即使学生有作文许多不足之处,但只要学生作文有一处深刻的描写或一句话写得优美生动,情感丰富。哪怕有一个词、一个字写得好,陈老师都给予赞扬,肯定学生的进步。此外,还要将作文分数成为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杠杆,“作文全部上调20分”,用此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在“老师欣赏我”,“老师看得起我”的氛围中获得信心和力量。特别是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一次次的作文,一次次在老师挑剔的目光下被否定,在写作中就感受不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对写作的厌恶和畏惧心理,那永远得不到进步。只有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学生才能有兴趣写作。由怕写作到盼写作、爱写作。爱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显露自己的才华。当然,强调赏识教育并不是不给学生指出缺点,而是在肯定的同时适当地有分寸地指出其问题。这样,学生也乐于接受,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
二、重视学生的作文实践,教师要灵活变通,相机而行。
如今我们的学生一到作文课就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两节课过去,草稿打不成,只在那里咬笔头。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面对这一怪状,我想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春的第一场雨,我就让他们学会观察,细心去观赏纷纷扬扬的春雨,听别人议论春雨的“长短”。还鼓励他们走出室外去体验一下雨中的情趣,留意春雨的特点,再去品味朱自清散文的《春》,然后才写作文。夏天时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引导学习观察事物,那么他们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全心投入,挥洒成文吗?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初中学生已有了主见,他们常因一件事的观点不同而引发争论,以至争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面对他们的唇枪舌剑,我就及时加以诱导:“请拿出笔写下你的观点,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这时学生便会急不可待地潇洒成篇。经常这样随机练习,学生写作兴趣大增,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作文点评、修改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综合评讲”老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表现形式全面的概括性讲评,分析本次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由老师范读几篇“好”的或“不好”的作文了事。这种评讲以老师唱主角,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典型的“满堂灌”教学。或许学生的思维与想法是正确的,但在老师的“专制”下被否定,这样束缚了主体的写作个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学生只能按老师传授的传统思维去作文,这哪里能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这还不成了千篇一律,把学生都装在一个套子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