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各部门目前对某些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供给这些专业毕业生不足,高校却培养了大量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的人才,因而导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供求的非均衡性表现是供给制约高教供求均衡与需求制约高教供求均衡在总量与结构两方面的矛盾统一。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供求非均衡性发展的原因分析
造成第二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年扩招政策选择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出发而不是从教育发展规律出发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扩招引发的第二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正在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层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与提高,但由于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教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因素而导致我国毕业生就业率下降。
(一)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脱节
第一,体现为学科专业的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结构性失衡的本质。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不同的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对专门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没能及时相应地调整,使其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劳动市场的需要,产生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虽然在大规模扩招的同时,我国高校也适应社会的需求设置了一些新兴专业,但毕竟缺乏经费和师资,改革的速度无法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能适应我国资源开发与研究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却不是很多,而过去的老专业毕业生和纯理论专业毕业生却非常富余,因而即使经济飞速发展,但地方大学生就业形势却不乐观,从而导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第二,体现为教育层次的结构性失衡。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就业的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供需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从总体上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持平,专科、高职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通常情况下,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一般都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能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目前,我国专科毕业生出现过剩态势,其问题不在于专科生不为社会所需,而在于培养出的专科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能不强、特色不鲜明,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不可替代性差,没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教育结构在这些方面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劳动力资源供求失衡。
(二)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劳动者就业能力要求脱节
应届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能力欠缺,反映出高校素质教育的缺位。随着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核心目标,各用人单位都要求新人一上岗就能为单位带来效益,因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放在了第一位。很多单位聘用人才的条件可以说无一例外都要求既有专业知识又要求有实践操作经验。但是,一方面,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短缺,教学实验设备和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人数激增的需求,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越来越多,由过去的精英变为现在的普通大众学生,不论是知识和科技的接受能力还是适应社会与艰苦奋斗的毅力都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可同日而语,贪图享受、不愿付出艰辛努力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比比皆是,结果是毕业生就业难,或就业后再次失业现象严重。
(三)毕业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就业形式不相符
据了解,大部分毕业生愿意到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大公司就业,而不愿意到小型民营企业、私企等就业;愿意去大中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就业。许多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做管理者、做白领,而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做技术工人、做蓝领。许多高校毕业生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做他们认为不应该是大学生做的工作。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处于被动地位,有依赖他人的思想,主动找寻工作或是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而现实就业的形式是严峻的。因此,毕业生应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身价”,不可养尊处优,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择业,提高能力,使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供求均衡的策略选择
就整体状况而言,目前我国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第二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尽管第一市场的供需矛盾也需要充分考虑,但相比较而言,追求第二市场的供求平衡则显得更加紧迫。如果让第二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持续下去,大批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造成国家和民众大量的教育投资浪费,而且随着不能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的逐年积累,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更是这样,大批毕业生的无法就业必定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安定。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