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目的就是赚取利润。为了利润最大,它必须使自己的成本降到最。在生产者均衡中,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在企业成本既定时,产量最高。或者产量既定,成本最低。
(3)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要素市场的均衡知识体系。要素市场均衡的基本原则等同于单个商品市场的均衡,即生产要素的供给与生产要素的需求达到均衡。在这个均衡中,研究消费者会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企业根据什么原则确定最佳生产要素投入。
(4)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一般均衡知识体系。这是微观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均衡,把消费者、生产者、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考虑,在这个一般均衡的研究中,瓦尔拉斯与希克斯分别提供了自己的理论。这一部分相对比较难,在初级微观中,重要的是理解这一部份系统看全面看问题的思想。
(5)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一宏观调控知识体系。针对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组合运用
高等教育教学与中等教育教学的很大区别就在于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一惯坚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校的教学团队拟定了“自主学习,先学后问,先问后教,引导教学,按需授课”的教学程序。努力为学生创造提升学习能力的条件,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我校的教学团队经常深入研究和探讨各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运用了如“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推动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在此不加赘述。实际上,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其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收率和接受、掌握程度。但是,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其效果如何最终还是取决于运用是否得当,而不是于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身。我们在实践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组合运用充分发挥了其功效,如:
(一)、用头脑风暴引发思考,用课堂讨论凸显问题;
头脑风暴法能让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找出一大堆的或对或错的答案,然后加以引导、总结,就可以让学生在兴奋、热烈、有趣的氛围中牢固的掌握知识。比如在“影响需求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及类似知识点的传授上,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效果比教师“把答案(知识)告诉学生”要好得多。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用于凸显问题,加深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牢固的掌握知识。在运用时,教师需要抛出一个可能存在矛盾观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用“需求弹性”解释“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现象时运用效果相当好。
(二)、用生活现象解释理论,用情景假设推导结论
经济学中有些理论非常难以理解,比如说消费者理论,该理论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最优结果就是消费者的最终选择。一般的教材在解释这一理论时通常引入数学分析方法。但是全盘进行数学分析,用数字决定一切,很容易脱离实际。比如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计算就很让人怀疑,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即使对同一个物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效用水平不同。对于随时随地在变的效用,能用数字准确衡量吗?消费者是理性的吗?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样决定消费行为的吗?大多数学生不认为他是这样做的,而且他们周围的人也都不是这样做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直接传授答案(知识),会让学生产生怀疑。我们通常用“情景假设”来引导学生:你走在茫茫戈壁中饥渴了好几天,终于找到了“龙门客栈”,那里有馒头供你充饥……从而很容易的在情景想像中解决有关“效用”的一系列难题。
再如:消费者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等相关知识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用生活现象来解释这一理论就简单多了,如下图,学生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朗朗上口的就理解并牢记了该知识点。

(三)、用专题介绍拓宽视野,用启发问题引导自学。
如前所述,引导学生自学,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一惯坚持的教育理念。“用专题介绍拓宽视野,用启发问题引导自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结合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如“西部大开发”、“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等专题内容,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留下如“什么是‘绿色GDP’”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效果
我校经济、金融、会计等各专业学生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需要说明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学苗”素质与其他高校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平常的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热情,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