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构成的,而这些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应该遵循世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接受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树立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
(四)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具有普遍本质的个性,因此必须强调维护学习者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去关照世界、解释世界的做法,宣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主张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是多方向的、可选择的。严格地讲,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发挥多少种不同的影响,开展多少种不同的评价。因此,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必须允许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念,从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出发,开展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与评价,培养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个体,使其从限制他的现代理性以及与这种理性相联系的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具体而言,后现代主张在学生评价上应尊重学生的天性,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多向性、差异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既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又能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
三、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启示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曾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或者资源,也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对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新叙述”,对现代学生观的批判和超越,为我们进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从理性至上到以人为本
受传统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事务管理秉承的是一种以“物”为本,以“管住学生”、“不出事”为目标,注重整齐划一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确保稳定是学生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稳定为学生管理奠定政治基础,是实现学生管理的大前提。”在这一管理过程中,看不到学生的要求、愿望和利益得到保护,感觉不到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发展受到激励和指导;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假想的“完人”,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他能够循规蹈矩,严格遵守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定,能够按照大学的要求,圆满地完成学业。而学生的各种违纪违规或“非正常行为”,都可以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中找到相应的处罚办法。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和质疑。后现代主义认为,大学教育的真谛在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完整”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在强制、监督、惩罚中逐渐丧失个性的毫无生气的木偶。因此,传统的学生管理必须改革,以人为本理念理应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精神所在。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要旨在于:
其一,学生事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人、发展人。从学生需要出发,学校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改变传统管理中学校、教师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强调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学生事务应围绕学生发展成才的目的,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的有机结合,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以达到个性的良好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二,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由于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以及不同智力和人格发展水平,因而其发展需求是千差万别的。后现代主义强调多样化、分权化和边缘性,强调人的非理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启示我们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寻求把所有学生都变成所谓的“完人”。要根据各个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调整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具体工作内容、方法、形式与手段。另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边缘人”,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犯过错误的学生等等,学生事务管理要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增强学生的幸福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义。
(二)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从权威的代言人到平等中的首席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体现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与控制,以维持学校的秩序和等级分明的师生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者以权威代言人的角色用规章制度管人的时候远多于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时间。
对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置疑,要求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结成一种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的代言人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