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投资中国的韩资企业中份额最大的纤维服装类企业的赤字比率最高,达到了70.9%,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赤字率也达到了62.2%,相对来说也比较高。而反观欧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则主要集中在能源、化工、汽车、电机、半导体等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领域,在生产和技术方面与中国企业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并已在各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4)对员工缺乏有计划的培训
韩国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投入较少,各种学习会、研修会很少。即使有这样的会也多是由韩国人士参加,中国职员很少能够参与进去。例如,东营韩森工艺品公司建厂两年以来,对其企业内的中国员工没有进行过一次系统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也没有采取过任何具体措施。
3.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及建议
3.1韩国企业在中国山东省投资发展前景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高达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国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的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仍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虽然中韩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未见大幅缩水,但是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却着实对韩国在中国山东省的投资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在山东省投资的韩资企业出现非法撤离的现象。在韩资企业集中的山东省青岛市,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韩国老板半夜逃逸的事情屡见不鲜,使韩国投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信誉危机,一些悲观学者甚至就此认为中韩贸易会因此陷入长期低迷。
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判断,中韩贸易并不会就此陷入深度萎靡。从产业内贸易结构来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我国统计部门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比重越来越大,起着主导作用。以中国商务部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而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煤碳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其制品等。由此可见,在相互贸易过程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双方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依赖性,“长期低迷”对两国的发展都是无益的。而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毗邻朝鲜半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首选。因此可以说,韩国企业在山东省的投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前景广阔。
从山东省来看,吸引韩国企业投资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韩国和中国山东省资源互补
韩国的本土资源就其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相对缺乏。韩国无论在发展重工业方面,还是在发展轻工业及食品工业方面都缺乏资源,而这些正是山东省丰富的物产。韩国的面积与山东省相仿,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却供不应求,可提供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也显不足。在选择了贸易立国的方针后,山东省就成为了韩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距离山东近,又可以使其获得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更加便利。
(2)产业结构调整
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完成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过渡,80年代后就开始了向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韩国在此期间进行了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而此时正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吸引外资、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成为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在此落户。如今,这些早期就在山东省投资落户的企业大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流动性不大,而他们的存在对于吸引更多的韩资进入很有益处。
(3)中国山东省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韩国经济的日趋成熟,创业机会越来越少,获取利润的行业和机会更是寥寥无几,韩国企业家将资产投入第三世界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大利润势在必行。同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高潮期,经济也处于增长中的起飞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各行各业都有许多机会。这使得韩国企业家不约而同地涌入山东省来开创自己的事业。
(4)文化背景相近
文化背景相近是双方容易结合的重要条件。中韩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就与韩国有文化、政治和宗教上的往来,双方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韩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中都能发现与中国人相似的地方。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