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理性的战略措施才是灵舟妙药
人们有一种思维习惯,每当谈到产业升级和转型,就想到高科技,认为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夕阳产业,应该全面淘汰。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不是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我们看美国经济,也不仅仅是微软、Google或金融衍生工具。有数据显示,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产出几乎占全球产出的1/4。1987-2005年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了94%,而其他领域的生产率只增长了38%,制造业在美国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都在20%左右,美国制造业变化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采纳新技术的步伐不断加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资助的研究显示,早在1998年,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即时库存管理等技术在美国制造行业中的普及率均已超过50%。目前,美国制造业产品中有12%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出货,在所有工业部门中比例最高。2002年,美国国家先进制造联合会的一份报告认为,制造业仍是美国经济增长中最强劲的“发动机”。
制造业在90年代的复兴,对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最直接贡献体现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制造业本身不仅是高新技术的“消费者”,更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人”。90年代后期,美国制造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速度超过了服务业,在工业界总研发投入中一度占据了80%的份额。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企业在信息技术上投资数千亿美元。制造业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奔涌的高技术产业大潮背后的驱动力。而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强国,无不拥有非常先进的制造业。日本在我国投资生产的多数是日本人自己不做的东西,这些部分转移到我国来,日本的工人们就可以腾出手来从事科技含量领先而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免费论文网。因此他们根本不担心我国由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量上的压力,他们安心于质量上的领先和技术上的超前。
我们必须采取高低结合的转型战略,对广东产业经济转型而言,现实的做法是立足制造业,在保留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实现在产业链上的提升。未来仍然会有大量企业制造衣帽玩具,但应该有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独家技术,有相当部分企业从事医疗器械、机床、飞机等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这样一种立体化的制造业格局,才是广东未来的努力方向,
我们不要忘记,不能放弃制造业的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就业,因此广东多数地区仍然要尽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学家樊纲就认为,我国要不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一个应当予以肯定回答的问题。笔者深有同感。我们不能认为世界制造中心就是贬低了中国,更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的科技发展。即使中国成为科技中心,也还必须是制造中心。否则,几亿农民进城到工厂干什么?所以广东一定要好好打造制造业,以做好保就业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发展高端产业和价值链高端的基础是知识,它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不是靠体力劳动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它能承载的就业人数十分有限。在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紧张的状况下,“往高处走”的产业政策还需要一个牢靠的社会政策作为依托,否则“和谐社会”必然无从谈起。广东正好是这种状况的缩影,也得全面考虑和把握。
三、四点政策建议
1、广东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让那些“有动力,没能力”的企业真正化危为机
加大投入的重点放在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生态圈,并且借助金融危机及时进行“技术抄底”和“人才抄底”。在产业内部结构提升方面,要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通过涉及产品决策、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等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提高价值链中的附加值。广东应该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促使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制造环节在生产加工成本较低的区域布局,促使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交易可以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的跨行业、跨区域配置来实现,优化企业生产要素配置。
2、广东产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制造业本身的升级,全力提高科技和知识的含量
实际上,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口号已经喊了很久,但并没有明显成效。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技人员的事,也不只是靠增加一些经费和投入、领导重视一下就能实现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乎整个社会氛围。我国久处封建专制制度之下,这种统治制度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行为的发展。其中心思想就是以牺牲个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来满足整个社会稳定和谐。当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种思维定势日本、韩国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一来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我们不同,二来他们有专业精神,有对细小进步的执著,所以即便它们产生不了美国式的激进创新,但可以使学习和创新成为企业员工集体性的日常行为,而不再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专门工作,从而产生渐进性的创新。
3、广东产业经济转型的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内需而不是外需拉动
我们知道,内需其实不用“拉动”。“内需”人人有,关键在于口袋里有没有钱,有点钱了敢不敢花钱。长期的低工资与低社会保障政策使人们不敢消费。近年,广东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总额有所增长,但这部分出口大多是外资企业创造的,10年中,工业机械的出口总额增长了20倍,而其中外资企业的出口比例从35%跃升到接近80%。同时,在最能体现附加值的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出口中,外资企业更是达到92%的绝对比例。这就意味着,其中的大部分利润并没有留在广东。要提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提升内需,显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反思和变革,而有无改变的勇气、能否彻底告别行之数年、因循守旧的击鼓传花式发展模式,是广东制造业突围的关键。
4、广东要加大对环保必要性的认识,使产业经济转型与自然资源保护协调并进
各级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支持,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重塑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改变已近白热化的区域经济竞争,让各级政府真正明白共生、分工与协调的道理,走出一条与物质财富积累极度空前高涨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西方国家将污染留在别人的土地上截然不同的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可炜.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危”与“机”[J].南风窗杂志,2009,第1期
[2]赵灵敏.“中国制造”突围[J].南风窗杂志,2008,第25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