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抠着关键读教材、联系情景读教材、变换条件读教材等三种,而提高阅读效率的最高境界是创新阅读。
论文关键词:中学科学,阅读,有效性,教学,学法,创新
科学教学中的阅读是教学主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编者思想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与编者思想它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正确处理信息;从而获得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正因为如此,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初中科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纵观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它博彩众长,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了“观察”、“实验”、“思考”、“讨论”、“阅读”、“探究”等模块,集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体验性于一身。教材本身的这些特点也需要我们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结合笔者近年做法,就提高初中科学阅读有效性的方法作一点探讨。
一、精选范围与明确阅读目的是有效阅读的前提
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初中科学教材具有中外皆修、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初中科学教学的阅读范围比其他教材更广泛。除文字以外,主要还有“图”、“表”、“式”等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
1、读“文”力求明“理”
新教材在编排上虽有改进,但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文字形式呈现。阅读文字的教学应重点抓住:问题系列、关键字与词、基本概念等呈现形式。为此,要引导学生咀嚼每个文字,读透每句话字里行间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的前提与适用范围及变化种类,体验“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例如在学了“汽化”等知识后,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零下5摄氏度的酒精能蒸发吗?零下5摄氏度的水呢?是否所有液体都能蒸发?蒸发的前提是什么?蒸发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些分析,既巩固已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房间内的水会蒸发吗?水的蒸发与我们夏天乘凉有什么联系?水的蒸发会不会使地球上的水变干?地球上某一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时表现为什么?这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对人类有什么影响?这个地区连续几年或十几年干旱是由于什么原因?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2、读“图”力求明“意”
初中科学教材有许多幅图像,它们中的大多数用来表示事物及其联系。其直观形象的描述能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这些图往往出现在精要之处,承载着科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应明确编者意图,挖掘其思想内涵。如右图所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关系很清晰地 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它还承载着:碳、氧等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守恒的等科学思想。
3、读“表”力求明“义”
现行初中科学教材与习题中,有许多内容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表格找出事物的特点,领悟事物的意义。如在学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后,再向学生呈现以下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原子中什么微粒相等?不同原子什么微粒一定不同?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哪种微粒上?相对原子质量主要是哪两微粒之和?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真正领悟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原子种类
|
质子数
|
中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相对原子质量
|
氢原子
|
1
|
0
|
1
|
1
|
碳原子
|
6
|
6
|
6
|
12
|
铝原子
|
13
|
14
|
13
|
27
|
铁原子
|
26
|
30
|
26
|
56
|
4、读“式”力求明“质”
初中科学教材中出现许多化学方程式及科学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知其表达形式,更要使学生明确其本质。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可对其变形公式R=U/I进行深入讨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以及电流有什么关系?若电阻与电流成反比,那么在电流为零时如何计算?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明确电阻可用电压跟电流的比值表达,但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长度、材料、粗细以及温度而不是I、U。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生成:科学结论揭示的是科学的本质,它可用数学表达式来表达,但不能将科学概念数学化。
二、深化“三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科学》的内容的广泛性和教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阅读方法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中可以提倡“三读”,即:课前预习读,课堂选择读,课后深入读。当然,这“三读”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与课程特点,灵活地应用“三读”。
1、课前预习读
学生的预习是学生学习某部分内容的开始。预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与“短”,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根据笔者的经验,初中科学教学课前预习读的重要载体是阅读提纲。阅读提纲既要给出预习的目的与要求,又要给出一定的预习方法。阅读提纲的难度要适中,符合“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既不能让学生力不能及,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轻而易举”。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后,可以拟定如下阅读提纲来指导学生阅读: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它包括了哪些方面?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什么原则?为什么需要配平化学方程式?③若未知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能否书写方程式?④反应物与生成物位置能否颠倒?气体与沉淀的符号什么时候需标明?什么时候不需标?⑤化学方程式有什么意义?⑥你觉得书写化学方程式哪一步最难?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教材,能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