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地理教学能力
地理教学能力包括:(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分析与处理地理教材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只有教师把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内化,在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改变了学校生活的面貌,我们才能说新课程得到了实施。地理新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较旧教材有很大区别,它要求地理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特点,灵活地处理教材,弥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对教材进行精选、补充与作必要的修正。(2)快速绘制与设计地理略图与灵活运用各种统计图表的能力。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表,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由此要求地理教师要有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的能力。(3)恰当选择、娴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教学并能自制直观地理教具的能力。由于地理知识空间性、时间性较强,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难于直接感知,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是教师落实课程目标的必要保障。地理教师应该具有:独立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整理与分析地理信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表、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的能力;具有驾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恰如其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的能力;在地理基本学科体系的指引下,制作适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熟悉地理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恰当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选择地理直观教具,熟练运用教具帮助教学;能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并能独立设计、制作课件进行教学。(4)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调查及组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他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好学生,还担负着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
3.2科研与创新能力
新课程带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是一片从未走过的新领域。每个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有可能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新问题与新情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与经验可参考,这就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将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去主动探索与尝试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能够在新的变更与情境中应对有余,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最大的自主权。雅斯贝尔曾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职过程,乃至科学精神。只有他才是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能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因此,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知识,这是高质量教学和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地理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面对地理科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等,进行学习、吸收、消化、运用和解释说明,形成科普性文章或著作,帮助学生和公众阅读,拓宽地理知识面;通过乡土调查研究,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课程,掌握地理科学的研究发现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各种感受,了解地理学家的思想和情感,体会地理学知识所具有的价值观。新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创造性教师应该是吸收教育科学的新成果,把它们积极地应用到教学上,而且发现新的实际可行的办法的人。”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层含义:学习、实践、推陈出新,其核心是“推陈出新”。地理教师具有创新的学科素养,才更愿意在教育教学中尝试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更容易在地理教育实践中进行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育教学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的特点,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时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思想活跃,善于求异创新。大胆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营造出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3.3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
所谓批判性反思,是指教师必须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尤其是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自我小结,以形成自己新的思想和改进实践。新课程改革使地理教师具有更多的创新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前提和基础是不断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利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把“学会学习”列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之首。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有感性上升为理性;要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勇于并善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严肃的反观与内省,突破思维定势,使理念在反思中提升;要正确运用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积极探索教育内部的规律,以有效的途径获取教育的最有效果,并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现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3.4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就要比10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在我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一项具体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为此,教师必须首先学会交流与合作,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第一,教师要与学生沟通与合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要进行沟通与合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