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因此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对大学英语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论文关键词:阅读现状,词汇教学,语篇教学,文化背景教学,情感教学
一、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川文理学院文科和理工科的各100名大二学生,之所以选择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大一年级的英语学习之后,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方法,因此也能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英语阅读现状,调查结果才更具说服力。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8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材料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看,我院学生课外阅读量极少。除了英语教材外,91.6%学生偶尔阅读,还有5%的学生课外从不阅读。从阅读的材料上来看,52.5%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来自于英语过级考试试题及练习,说明学生的应试动机极强,阅读材料单一。
(二)语言障碍
在词汇方面,学生遇到较多生词时,就很难理解文章的学生占95.8%,说明词汇是影响阅读的首要因素;在语篇和文体上,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采用不同阅读方法的学生只占28.3%。在阅读时,会从语篇整体的角度去分析的学生仅为38.2%。说明文体对阅读的影响方面,学生认识还不够。
(三)非语言障碍
92.5%的学生认为文化背景知识能促进文章的理解;91.6的学生认为兴趣在阅读时的影响很大;感到读完一篇很难读懂的文章后,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阅读正确率的学生多达90%;在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阅读时的心情与阅读正确率成正比。这些问卷结果说明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对阅读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和启示
(一)语言因素
1 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信息的载体。语言学家Harmer认为,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1] 因此词汇教学在信息丰富的英语阅读中占重要的一席。调查研究也表明,词汇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最大的关卡。所以应尽早帮助学生攻克词汇关,打开通往知识城堡的这扇大门。
但是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教师在大学期间对词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即不闻不问,不管不讲,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刚升入大学学习的新生面对教师这样的词汇处理方式,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并造成学生记忆不牢固,应用不准确。所以在第一学期搞好词汇教学和指导,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掌握大学词汇就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我建议采取以下三种教学形式:1)集中课时连续开展系统词汇教学。系统即尊重词内部之间的的关联性,通过聚合关系中的同义、反义、上下义和同音异义关系,组合关系中的词义和词组搭配,还有构词方式、词性变化和词的联想,尽可能让学生与四、六级的高频词汇联系起来,分门别类,找出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词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2)通过大量阅读来温故和再认识所学词汇。阅读能够促进词汇的掌握与其数量的扩充。词汇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所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真正地掌握词汇。阅读不仅能对单词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同一单词的其它意思。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既有助于牢固地掌握词汇,又有助于灵活地运用它们。3)组织有效的词汇复习课。心理学实验材料证明: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尤其最初遗忘率很高。因此,在学习词汇后利用一段时间进行相应的复习、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在复习课中通过多人分组进行一些接词、填词、换词、删词游戏来增加趣味性。
2语篇教学
在传统的语法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英语阅读常常重知识点的分析而轻语篇的整体理解,这样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往往不能紧扣语篇结构作全面的分析。语篇分析理论主张把文章看作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着手,引导学生注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过渡,使学生在语篇基础上掌握全文,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文章篇章的理解离不开文章的结构,而文章的结构又由文章的体裁(genre)所决定。所以对文章体裁的认知是语篇教学的重点。大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英语语篇按文体主要分为:记叙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2]记叙文就是讲述一个事件或多个事件,对于记叙文学生应注意找出4W:when、where、who、what和一个目的。作者写记叙文都是想通过文章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或证明理论,或说明概念,或颂扬美德,或谴责邪恶。描写文即用语言勾勒人物、地点、东西或者场面。对于这类文体只要掌握中心意思和重要细节即可。说明文是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常接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举例、定义、分类、对比等方法说明和解释某一事物,说明文通常由介绍(introduction)、正文(body)和结论(conclusion)三大部分组成。在介绍中作者给出中心意思或者要说明的问题。在正文中,作者给出论据、理由、原因等。在最后,作者下结论或重述中心意思。议论文与说明文一样,也多由介绍、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在文章中一般提出两种对立的观点并加以论述或比较,所以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两种观点,抓其实质内容。综上所述,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时所采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篇章文体教学的意识和观念,将语篇教学,特别是文体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掌握各种语篇类型的文章,增强语篇结构的敏感性,提高阅读水平。
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阐述对语篇教学的一些出略的看法及建议。课文题目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让学生通过找主题句的方式归纳出说明文的三部分来分析文章的结构,作者在第一、二段中点明了中心意思:Americans treasure two elements-time and labor, time is a precious resource for American because it cannot be replaced.第三段到第七段是正文,作者通过举例来说明美国人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最后一段就是结论段,作者通过对比美国和其他国家对待时间的文化差异再次强调了美国人注重时间这一观点。
(二)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反映。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息。”[3]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看出,文化因素已成为了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瓶颈,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引入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而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提高文化素质的任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