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行动伴随着这些话呢?(想一下问候语)它们会在什么情景中使用?为了什么?”[4
三、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
布迪厄认为,所谓语言交换的策略或技巧,“就在于考虑到发出者与接收者在不同种类资本的等级制度中的相对位置,大学论文以及性别和年龄,还有这种关系中所固有的限制,并且当有必要时,通过委婉的手法仪式性地超越它们。”[1]因此,在言语交换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力求“说得好”和“说话得体”,从而使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委婉语。更为明显的是,在人们拥有不同的语言资本的状态下,在个人操作的语言相对于合法化语言的条件下,人们总会在市场交换中根据当下状况做出适合于自身的语言表述。布迪厄举例说,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合法化的官方正式语言,或者在拥有更多的语言资本者面前,为了生产适应特殊市场需要的产品或者为了一定的预期利益,在权力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言说者,运用策略和技巧的可能性会更多。布迪厄引用语言学家巴利的思想来说明语言交换市场中的“策略性”表达。后者列举了一系列的表达方式:“来!”、“一定来!”、“你不愿意来吗?”、“你会来的,不是吗?”、“你应该来”、“你来多好啊”、“您如果赏脸光临”、“是哥们儿就来”、“请光临!”、“来吧,我求你”、“我希望你会来”、“我盼望你……”。毫无疑问,尽管以上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都表达了“要求别人来”这一含义,但委婉的程度大不一样,如果用在不同的场合就能达到不同的言语效果,显示出言说者对策略与技巧的运用。正如布迪厄所说,这些表达方式“当被恰当地运用时,都能通过对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取得表达意图”。[1]总之,在具体的语言交换市场中,人们都会根据自身语言资本的状况进行策略性的表达。
关于言语行为的策略性,布迪厄提到了典型的“屈尊策略”。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纪念贝阿恩语诗人的庆典上,波市的市长对与会的群众用贝阿恩语发表了讲话,由此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被市长如此考虑周到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并报以长时间的掌声。[1]这一事例说明,一方面,法语作为合法化的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市长在庆典这类重大的场合下的官方用语。另一方面,即使是贝阿恩当地人也能接受市长用法语讲话这一事实,因为他们在心理已经承认并接受了法语的合法化性质与地位。尽管他们拥有自己的贝阿恩语,并想使这种语言得以普遍推广甚至是被确定为官方语言。然而,波市市长还是用了当地人更愿意接受、倍感亲切的贝阿恩语。其实,仅仅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讲,不论是用哪一种语言都能达到传递信息、思想沟通之目的。可是从语言交换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语言分别处于权力关系网中的不平等地位。因此,在说法语的市长与说贝阿恩语的当地人之间,其实分别拥有两种不同的符号资本,二者在资本的质与量上截然不同。在语言交换市场进行交换时,前者因处于正统地位而拥有较大的市场预期,也更易于获得相应的利润。与此恰恰相反,后者则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波市市长在这一特定的场合下使用贝阿恩语,显然是运用了“屈尊策略”。它赋予贝阿恩语一种人为的、附加的符号资本。这样做不仅缩小了它与法语在资本性质上的差距,而且,通过这一策略无形中增加了贝阿恩人的符号资本总量,象征性地赋予他们以更大的权力。毫无疑问,市长的讲话赢得了人们的热烈掌声。正是在这一语言交换中,市长为其政治活动和目的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可以想象,他当然可以用法语讲话,但听众的反应或许很一般、很平淡,甚至有些冷漠。总之,不会获得太高的评价或效益。关于语言交换中策略的运用,正如布迪厄所说,“屈尊策略正是从在实践当中共同存在的各种语言(甚至或尤其是法语空缺时)之间客观存在的语言权力关系中,通过象征性地排除这一权力关系(也就是语言之间的等级制度与讲这些语言的人们之间的等级制度)而获得利润。”[1]可见,“屈尊策略”表明在言语交换中,出于在权力关系网中的相应位置,人们为了获取预期的利润总是在运用种种策略与技巧。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