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独立机构,联系协调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开设心理辅导室,从上到下对学校全面辐射。经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深入人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建立学生社团,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通过对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宣传与行动,产生辐射效果,把学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发挥信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导作用。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建立心理障碍学生的跟踪辅导档案,保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对教育子女存在问题并有主动要求的家长及学生进行亲子关系心理测验,找出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使之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中职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者而非漠视者。
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动机摆在教学工作最重要的位置上。学习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的态度、目的、学习这门学科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所付出的努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学生对成功的渴望。教师应采取成功教育模式,人人体验成功,个个体现成材。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如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让不开口的学生回答问题,让他们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这样,他就容易去尝试第二、三次的成功。其次,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如课本剧、续文、朗诵会、话题拓展、简报制作赛等各种素质展示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讨论,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
2、教师应该是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大量研究表明,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自信心强的学生敢于冒险,不怕犯错误,语言焦虑低。自信心低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很少提出问题,也很少回答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培养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
3、老师应该是学生语言焦虑感的驱散者而不是制造者。
学生如果长期处于语言焦虑中,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措施驱散这种语言焦虑感,与学生建立一种信赖与理解类型的人际关系,对待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绝不挖苦、讽刺学生,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的态度与方式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助,从而建立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和谐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一种融洽、民主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三)、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作为孩子的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心理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研究孩子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特点,要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