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该文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法,从而促使中职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状况;状况分析;学习影响;教育对策
前 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21世纪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逐年加大投入,比如其中的2006年开始每位中职学生每年可享受国家助学补助1500元,2008年减免六类中职学生的学费,以及2009年即将实施的所有中职学生学费全免政策,已经体现出了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决心。所以及时了解中职学生心理状况,正确认识学生现象,对改变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自我、任性、好斗、自私;成就动机低;意志不坚强;承受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情感难以自控;与人相处难等。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6~19岁,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依赖向独立转型的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要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求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困扰,如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职业发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俩,想了解当今中职学生具体的心理状况,并根据具体表现加以分析,尽可能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做到今后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统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各方面潜能,促使教学获得成功与提高。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的主要表现:
1、由于招生并轨,中职招生困难,各中职学校降低进校门槛,使每年新生中差生比率大,其情感自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不强;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无动于衷缺乏活力;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性差;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2、中职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由于社会很大一部分人轻视中职生,认为他们是中学的差生,希望不大的下一代,与普高生相比,人格健全问题比较突出,大量学生存在着狭隘、妒忌、敌对、孤独、怯懦、偏执和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
3、中职学生人际心理偏差:社会交往委缩缺乏:自认为中职生社会地位低下,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年龄人交往低人一等;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早恋现象突出;师生交往缺乏信任感。中小学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训斥、排斥,形成对老师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距离感和压抑感,一旦遇到不公平和不理解时,即出现对立,药学论文发表逆反行为;因为成绩的不理想或行为习惯的偏差,中职生比普高生与家长沟通更难;网络交往失度失范:由于中职生交往范围及方式的限制,热衷迷恋网上交往,认为网上特别自由,可以为所欲为。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的产生分析:
在调查中,表现在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严重的学生占6.1%;表现在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严重的学生占7.7%;表现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的学生占5.9%;表现在对某些日常事物,有较严重的恐惧感的学生占6.6%;有冲动倾向明显,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占12.6%。从上结果看,中职学生中很大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都存在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调节,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色:
中职学生在校年龄大部分在十六岁至十九岁之间,因此,在身心发育和
1、不均性。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职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中职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均性。
2、波动性。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均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职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波动性。比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