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表达的观点的分析、解读来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诊断、评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进一步展开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同样可以获得看待问题的新视角,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表达所引发的问题可以成为新的谈资、新的学习内容,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促进师生搜寻利用新的教学资源。新的课程资源的形成,往往是在这种多向的交流中进行的。
自由表达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对话的积极性。学生要进行创造性学习,必须通过这种民主开放的活动形态,借助于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与老师同学进行交往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加强了人际交流,形成一种尊重、理解、民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表达既是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有了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会被消解,学习的能动性才不会被压抑,学生个性才得以彰显。
三 实施语文课堂自由表达的建议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表达的主动性
罗杰斯认为,自由的获得需要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学生才会相信自己的体验和价值,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发挥,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个性才得以形成,才能成为“完整的人”。因此,他提倡建设真诚、接受、解的教学氛围。[4] 这也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氛围。教师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就必须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就必须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具有自己情感和经验的个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和价值,而不是把自己预先形成的经验结构和评价强加给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从“自我面具”的后面走出来,无拘无束,想说就说,真正成为他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人都具有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天性,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扬。创设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允许学生质疑、诘难,提出相关的建议,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不仅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独白式的自说自话,还可以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敬畏心理。这样,学生在教学中就会有安全感,不再担心“祸”从口出,不再担心因失言而遭到教师的白眼和讽刺,进而积极的回应教师,把内心的感悟、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教师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参与“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不管学生表达是对还是错、幼稚还是成熟(学生因水平、能力限制,也不可能完全正确),都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的见解加以鼓励,积极引导,而不是冷嘲热讽或者充当“警察”,横加干涉。
(二)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还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
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是极其脆弱的,在多变的生长环境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教师的话语霸权下,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会被轻易剥夺、自由表达的天性会受到压抑,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因此,在课堂上会表现为沉默、消极应答。长期下去,这种天性注定会消失,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说、不敢说直至最后不会说。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权利,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表达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课堂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的机会,而不是对其作过多限制,扼杀学生自由表达的天性。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自由表达会破坏课堂纪律,会耽误课堂效率,而是要能够大胆放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想说、敢说,要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表达纳入到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上来,并对学生的表达予以积极的关注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作用,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也才有可能获得心灵的解放,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表达,并最终达到会说,说的有理有据。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对话的主体,自由表达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话的途径,有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应该对自由表达予以高度的关注,认识到自由表达对于提高自己语文能力,实现自己全面发展的作用,积极争取课堂上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会珍惜表达的每一次机会,消除畏惧、自卑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积极参与表达,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以来,不仅能够锻炼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与挑战。
四、语文课堂自由表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自由表达不是逐一表达
自由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班级人数多,课时时间短。因此,不允许学生一字排开,逐个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教学的统一进度要求师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学生受年龄、知识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达过程往往不够流畅,也会造成时间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人都对某个问题或内容进行自由表达,课堂既定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如期完成。因此,课堂自由表达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时间、内容而异,要尽量避免重复、避免不必要的教学组织环节,减少时间浪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
(二)自由表达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学生自由表达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但是,学生受自身条件的影响,自由表达可能会偏离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观点的不成熟或不正确也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课堂冲突和学生的情绪波动,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之间情感的对立,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组织话题,让学生的自由表达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框架里进行,及时的把无关表达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学生也应该明确自由表达只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限度”的自由表达,不是自说自话、漫无边际的闲谈。当然,不合规则、不负责任的“自由”表达的最终受害者只会是学生自己。
(三)自由表达不是放弃教师主导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是作为设计者、促进者还是支持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容忽视。课堂教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过程的维持等均取决于教师,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自由表达,能够有步骤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能够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由表达如果放弃教师的主导,就可能放任自流,学无所获、学无所成。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由表达必须在教师的导引下才能进行,表达要有目的性、针对性,要能在表达中完成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没有教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的自由表达,这是毫无疑问的。
参考文献:
[1] 陈少海:《论“对话”的有效性》,载《小学语文教学》【J】,2004 (2)
[2] 陈云恺:《“自由表达”:学生主体价值的寻获》,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2002 (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 7月
[4] 巨瑛梅 刘旭东编著:《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第103-104页
[5]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