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第二节《熔化与凝固》中,要求实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该教科书的第11页“探究与点拨”中写道:“实验中,有时较难测出碎冰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若遇此情形,可尝试以下方法改进:开始时在烧杯中放盐与碎冰,然后将装有纯净碎冰的试管插入其中;随后加热,熔化烧杯中与盐混合的碎冰,随之,试管中的碎冰也开始熔化了,这样便容易得到试管中的碎冰熔化前后温度的数据了。”这段文字向我们介绍:容易测出碎冰零摄氏度以下温度的方法,烧杯中加盐的碎冰先熔化,熔化时温度低于0 ℃且保持不变,从而避免试管中的碎冰温度迅速升高,利于测出试管中的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研读教科书发现,第(3)小题的答案就“藏”在教科书的这段文字当中。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科书为备课、上课提供了基本素材,拟定了教学需要构建的基本框架。一个具有扎实功底的物理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其框架范围的界定把握精准;必须认真研读、挖掘、拓展教科书,对教材运用自如,对问题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对学生有适度的要求,护理毕业论文才能教给学生读懂物理教科书的方法,甚至交给学生能读书、善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从书中文字、图表获取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深入理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认真研读物理教科书,是教学之根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实验探究类问题,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分组实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015—2016学年,笔者担任2016届3个初中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在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第二节《熔化与凝固》的教学中,采用了3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分别对3个班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其一,传统教学模式,讲授、听记为主;其二,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课件、观看视频为主;其三,实验室教学模式,进入实验室,分组实验为主。在3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对“要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作同等程度的强调。第二课时做完同等程度查漏补缺的教学工作后,向3个班均发了印有上面那道物理实验探究题的纸质练习资料,并对第(3)小题的正确率做了统计:传统教学模式班为36.84%,多媒体教学模式班为52.63%,实验室教学模式班为65.79%。数据印证了“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说法。物理实验探究课,进入实验室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都比其他方法好得多。我们应尽到最大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室中的分工与合作,利于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实验室中的操作与思考,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