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继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继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在山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不但可以弥补山区学校硬件条件以及学生信息接收渠道狭窄等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学生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关键词: 山区初中;数学教学;知识迁移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 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则会对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妨碍和不利影响,这就是学习的负迁移。因此,作为山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正确方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迁移朝着正确方向延伸,促进他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对知识进行类比,是实现正迁移的关键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这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打开了新的视野。
比如:在引入分式这个概念之前先复习分数的概念,通过类比自主探究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也培养学生利用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谈话、测试、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固定点”的情况,然后一方面可以采取课前适时地回授,唤起学生回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研究教材知识体系,牢牢把握“迁移点”。 迁移点,就是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晰的分辨,那么新获得的知识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而且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丧失。 例如: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分式的概念理解不存在困难。 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分母为零的情况,学生对分式何时值为零的条件理解不够全面,往往不能够注意到分母不为零,即使是注意到有什么条件,也不是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得到的,过分依赖老师的总结、归纳。 因此,找到分式和分数的共同点,把分式和除法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来理解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效果会更好一点。数学论文 可见,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点拨,对旧知识深入理解不仅为迁移奠定了知识基础,更创造了学习后续知识的思维条件,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是实现正迁移的催化剂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 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悬念解决之时,也就是正迁移实现之时。 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系数较大的一元二次方程:如2015x2 - 2016x + 1 = 0。 问:“老师能马上说出它的两根的和与积,同学们能吗?”学生听了非常好奇,但又百思不得其解。 老师接着说:“为什么我能很快求出呢?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个定理,如果你们掌握了这个定理,算得比我还要快呢!”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至此,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数学上来,这样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