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从认知理论看英汉谚语中的文化映射

时间:2016-03-19  来源:  作者:刘伟
意识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随着人脑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通过语言来展示自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谚语是认知世界的深刻文化映射。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转引自蓝纯,2005,1:119)。这就是图像意识的解读,对模糊的目标物上,借助于隐喻,把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得较为清晰易懂。

 

2.1 谚语的认知特点

确切的翻译需要对应的概念体系:理解需要在结构完善的经历和共同的概念化体系中找到对应体(Lakoff, G. 1987: 312.)。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结果好就好。但在汉语中,我们强调,“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就像袁世凯当皇帝,83天就结束了,而且死掉了,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结果无法持续。中国人常说,“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所谓的“理”是就是客观真理,不能违犯客观规律。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在狮穴捋狮须。)

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Even a worm will turn. (逼人太甚,必有反抗。)

这些谚语其实和汉语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例如,Even a worm will turn. (逼人太甚,必有反抗。) 本义是“即便是个蠕虫也会翻转”,但我们汉语说欺人太甚,逼人之极,我们常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兔子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是温顺的,不善反抗。逼急了,才会反抗。不到极点,不会反抗。这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忍耐”,我们这个民族可谓灾难深重,而能忍耐负重,奋然前行。

2.2 英汉谚语的文化的映射

在英语中,有drink like a fish;在汉语中,有牛饮。汉语的幸运儿,英语则是lucky dog. She is a cat (她很恶毒)而汉语“她像只小猫”,可爱乖巧惹人喜爱。相反,我对狗的感觉就不是如此了。什么狗头军师,好狗不挡路,狗眼看人低,打狗看主人等等。这种谚语上的差异,主要是心理认知上的文化反映而已。一个人必须抓住语境,然后他才能弄明白单词和句子的意义,或知道在一种语言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另外一种语言中的单词和句子如何解释才行 (Schultz 1990: 126) 。这就说明了谚语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当中的,又时刻映射文化的特殊性。

2.3 谚语的认知解读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y produced symbols.(语言纯粹属于人类的和非本能的借助于任意符号来交流思想,情感和欲望的工具)(转引自 Bloor and Bloor 1995: 243)。Acc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 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事端难免)。我们汉语中常说,“天有不测风云”,或者“祸从天降”,“人有旦夕福祸”。我们祖先的认知还是出于“天命论”“人生无常”这都充分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而西方人敢于冒险,认为人能“胜天”大胆改造自然和世界,即便是出现事端,他们也只是视为人生途中的挫折和失败而已。

Much babbling is not without offence. (言多必失) 此英语谚语的本义是“说话多了会伤害冒犯他人”,这和汉语中的“言多必失”很相像,但不完全相同,“言多必失”是很多中国人处事圆滑,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俗话还有“贵人不出语”,众人可以看出,中国的很多领导人从来没有说错过话,不像外国领导人会经常因为说错话而道歉。Because language shapes how its users organise the world, the patterns of a culture will be reflected in its language and vice-versa.( 因为语言规范着语言使用者怎么来看这个世界,文化模式在语言中得到反应,反之亦然。)(Lustig and Koester 1999: 188).这是不同的文化所培育的结果。看下面这些谚语:

Beauty and chastity (honesty) seldom agree (美人多风流)

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 (红颜易逝);beauty is only skin deep.(美貌不过一张皮)

以上这些谚语,都是对美的认知,我们国人一向认为,“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祸水”国人对美的认知基本上是从负面的意义来阐释,虽然有“爱江山更爱美人”或者“不爱江山爱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但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是掩盖美,压抑美的展示。中国的传统是女人的肌肤不外露,否则,就被视为“伤风败俗”,“败坏家风”。我们的汉语成语“诲淫诲盗”其本义是“勾引,引诱别人来奸淫和偷盗”。就如吵架,我们常说的成语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而“各打五十大板”而“一了百了”。中国人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较真”的老外来说,永远也搞不清什么意思。

3. 结论

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不同文化的认知环境导致语言反映上的认知不同。谚语是浓缩了文化的精华,从认知理论来阐释谚语文化的映射差异。正如布朗所说:文化真正是语言和思维方式,习惯和人生观的互动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文化的特殊世界观是通过语言来反应的(J.M. Valdes (ed.), 1986: 45)。不同文化中的谚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谚语对于文化的映射可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对英美国家总统离职演说的人际意义研究
下一篇论文: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述要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