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二语习得中的负迁移及其对策

时间:2016-03-14  来源:  作者:潘优燕
受某些方言的影响,一些人甚至无法准确地发出/ n / 和 / η/, 因为在他们的方言中并没有这两种音(转自高燕,2007)。另外,汉语中没有辅音结尾的现象,我们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往往会受汉语的影响,常常在英语单词的词尾加元音或拖音。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发音时要特别注意的。中国学习者对于诸如/ p /,/ b / , / t / , / d / , / k /, / g / 这些爆破音发音不是很到位。还有发/ / 和 /  /显得有点困难,因为发这两音时,牙齿要咬住舌头,在汉语发音中没有这种发音方式。以母语为北京话的英语学习者为例。北京话中只有单个鼻音/n /或// η/ 能出现在韵尾中。相比之下,英语的韵尾要复杂得多。由于受母语负迁移( negative L1 transfer)的影响,一些学习者会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使其尽可能地接近母语那种标记性较弱( less marked) 的结构。例如, tops /tps/→/tps/, crisp /krsp/→/krs /, melt /mlt /→/mt /(范晔,2008:1)。我们认为产生语音负迁移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汉语中有而英语中没有的音; (2)汉语中没有而英语中有的音,学习者不能很好把握英语发音;(3)发音差别较大,但学习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汉之间的差异;(4)发音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我们认为英语学习者对英汉两种读音存在不同的地方要倍加注意,认真对照和辨别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异同点,坚持多听英语的发音以及语音语调、要听清、听准、然后再模仿发音,平时多加练习,努力达到正确发音。

(2) 语法迁移( Grammar Transfer)

我们认为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汉语的负迁移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错误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要纠正起来,也要花一番功夫。以下主要说明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发生的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

大部分中国学生初学英语时对于反意疑问句感到疑惑不解,经常会混淆。例如对句子“The girl did not know him, did she?”的回答, 中国学生往往无法判定是否应该根据我们汉语的习惯回答“Yes, she didn’t. (是的,她不认识。)”或“No, she did. (不, 她认识。)” 而英语习惯中, 如果这位女孩不认识他, 就应该回答“No, she didn’t.”而反之如果这位女孩认识他, 回答应为“Yes, she did.”英语中对于这些句子的回答,是按照实际情况来作答的。实际情况是肯定的,就作肯定回答;如果实际情况是否定的,就作否定回答。对名词复数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后面“s”的忽略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这归咎于汉语中在表达这些意义时并没有相应的限制。我们觉得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如果碰到动词要特别注意其时态,特别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后面加“s”。在英语中,如果表达真理和习惯性行为,不管句子表达的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意思,都要用一般现在时。此外,在英语中,表达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时,要在该事物前加定冠词“the”。如“the noon” ,“the earth”, “the sun”.而在汉语表达中一般是“月亮”,“地球”,“太阳”,前面不加任何冠词。

中国学习者对及物和不及物动词也倍感为难,如“interfere”和“consist”等词用错的频率相当高,在使用这些动词的时候后面的介词常常被忽略。例如“Don’t interfere her. (正确表达是Don’t interfere with her. )”;“How many chapters does this book consist? ((正确表达是 How many chapters does this book consist of ? ) ”。另外,一些连词也常常被误用, 这同样也和中文的习惯不无关系。例如, 汉语中我们说“虽然…但是…”, 而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学习者往往错误地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Although ...but...”,正确用法是用其中一个单词即可。英语中有十六种时态, 这些时态极其准确地描述了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过程、状态, 而汉语的时态非常随意, 缺乏各个时态独有的助动词, 只用“着”、“了”、“过”这三个词来表达进行时、完成时和过去时。这是因为英语是时态非常发达的语言,而汉语是体态非常发达的语言。因此导致中国学习者不能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的时态。

以上所有现象均和汉语的负迁移现象密不可分。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时,应当认真区分辨别两种语言的异同,用诸如反复强调和句型练习之类的技巧来克服干扰从而建立新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思维。我们可以运用汉译英或造句练习来加深对两者的区别认识。要真正掌握词语的惯用搭配等而不是机械背诵中文意思,因为单纯记忆词汇的中文意思常常导致逐字翻译句子的错误, 而不考虑单词的语用意义。

(3) 文化和思维方式迁移(Cultural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Transfer)

在中英跨文化交流过程中, 汉语的负迁移作用时有发生。由于不了解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初学者遇到外教时, 有可能会问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去? )”或“Where have you been?( 你去哪了? )”。外国人对这种招呼的方式的反应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尽管口头不说, 心中肯定大感不快。另外还有人碰到外国朋友时,表示友好打招呼,会问: “Did you have your meal?”(你吃过饭没?) 外国朋友一听,还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实际你只是见面寒暄一下而已。此外,在中国长辈问晚辈年龄是很常见的,但在外国,有些人认为年龄是他们的隐私而不愿意相告。由于不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笑话很多。

例如,英语学习者经常会因没有听清楚对方所说的话的而想让对方重复的情况:

A:Excuse me,how can I get to the Shanghai theater?

B一What? Repeat, please!

B由于没有听明白A所说的话而反问道:“what? Repeat,please!”这显然是按照汉语的交际模式和句型直接套用得到的,因为汉语中在这种语境下,一般都会说“你说什么?请重复一下。”套用母语产生的“What? Repeat,please!”这一句式在英语中虽然具备让对方再重复刚才所讲内容的语用功能,但却增加了另外一种言外之义,即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唐突而没有礼貌的命令之辞。所以,不了解两国的文化,在交际中会造成很多误会。另外,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也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人的思维习惯。如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在被修饰词后面,而在汉语中无论多长的定语从句也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之我见
下一篇论文:本雅明的翻译观与归结论翻译观对比研究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