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论文网 |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论文发表

关于《电影欣赏》课程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5-07-28  来源:  作者:孙艳

摘要:作为高等院校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智育、美育、德育方面的基本素质,更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本文探讨的内容是在电影欣赏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对此部电影的感知和疑问,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对电影本身视听语言、导演手法、编剧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论文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艺术感知,自觉学习

作为高等院校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智育、美育、德育方面的基本素质,更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电影是世界七大艺术门类之一,一部电影中同时集合着几大艺术门类,比如一部歌舞片中,就包含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四大艺术门类知识,电影欣赏课程对提升艺术类学生整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对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因此,荟萃优秀的影片,并按照一定的课程计划展示于学校课堂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桌别具风趣、极有品味的文化套餐。每一部电影中都反映了导演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等,学生在观影过程中可以通过剧中的人物故事去体味不同的人生阅历;每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都有一位成功的电影导演,可以通过放映一位导演的系列电影,了解这位导演的成年经历、喜爱的素材、惯用的导演手法和编剧手法以及关注的题材等,培养学生自学和自主科研的学习能力。

纵观国内高等院校在《电影欣赏》课程中,普遍采用观看电影,分析电影的授课方式,单纯从电影本身出发,分析其中的导演手法、视听语言,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对学生观看电影的心理活动、关注的角度、自身对电影的收获关注度不高。本文探讨的内容是《电影欣赏》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对此部电影的感知和疑问,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对电影本身视听语言、导演手法、编剧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一、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既然在电影欣赏课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主,在开课之前就有必要做一个来自于学生的调研报告,比如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喜欢怎样的教学模式,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取哪些知识,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采取怎样的考核方式等,收取第一手资料旨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寻求新知识的渴望,在以往电影欣赏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教师给予的新知识,缺乏对课程的参与性,求知欲较弱,导致很多欣赏类的课程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所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结合电影欣赏通识类课程标准,重新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整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分享一个德国职业教育方法的案例。主讲老师是一位七十岁高龄的物流专家,在座的学员50%是物流专业学生,50%是非物流专业学生。首先,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将各个小组分散在教室的各个位置,每位学员的面前都有写着自己姓名的桌牌。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团队作战的能力和保证每一位学员都受到关注;其次,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就新知识进行提问做练习,教师通过几个问题的引导逐渐将新知识的全貌呈现在学员面前,像揭开谜底般的引发学生在找寻过程中进行思考,虽然有一半的学员都是非物流专业,但这种教学模式总能让他们期待着最后结果的出现;其次,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这位来自德国的老教授十分注重现场互动,比如他手里的小铃铛,上下课、小组讨论的开始和结束都会使用到,比如他让大家自由发言的技巧就是他手中的小球,扔到哪个小组,那个小组的成员就要回答问题,比如他会在一个课题结束时通过滚动名字的形式让学员们分享心得,会偶尔放一些轻快的隐约缓解上课的疲劳等。

在德国的教育过程中,很重视教学评价和时间管理。

在培训结束前一天,老师会告诉学员们小组谈论的时间,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学员回答问题的时间各占的比例是多少,小组讨论和学员回答问题的时间要占到一堂课的70%以上,而老师讲授的时间仅占20%,剩下的时间是答疑解惑或布置作业的时间。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新知识的获取来源越来越便利,所以如何教授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这位德国教授本身教授的知识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如果他按照传统模式,以课程讲授为主,收到的教学效果不会太理想,之所以收到了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与他以学生为主,活跃自主的教学气氛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次,重视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由于专业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一般都有固定的课程教授,在一门课临近期末时,回顾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便于今后在讲授同样一门课时可以扬长避短。来自学生的调查问卷是最为直接的考察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方式,比如在问卷中提及教师在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教学方法是否能起到互动的效果等问题。

在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环节中,德国教授是让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圈手拉手站在一起,中间是一块白板,写有很多调研的问题,比如你认为这门课对你将来的教学工作有用吗?选项为非常有用,一般有用,不太有用,没有用。教授站在白板旁边为学生发放即时贴,学员们轮流在相应的选项上贴上即时贴,有几个问题就转几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对教学效果的调研工作,一目了然,很容易计算百分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凝聚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考察的方式,值得借鉴。

二、电影欣赏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首先,电影欣赏课程对于电影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电影欣赏课程也叫做拉片课,电影是由一个个定格的镜头构成的,每一个镜头里都包含着很多内容,如色彩、构图、服装道具、内容、光线、摄影机的角度、演员的走位、分镜头脚本、人物表演、主题、台词、镜头间的衔接、节奏等很多内容,优秀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融入了导演独具匠心的用意,通过对一位导演一系列作品的拉片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每位导演的创作轨迹,他们都有自己固有的影像风格,比如讲故事的方式、摄影的角度、惯用的主题、色彩和布光的一致性等。比如香港著名文艺片导演王家卫的影像风格,他电影的主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难以沟通的困惑,他喜欢表现旧上海精致华贵又颓唐的美感,他的台词以喃喃自语的呓语为主,自说自话的表现人物孤独、边缘的心理状态。电影艺术是七大艺术门类的综合化表现,比如撰写电影剧本要运用到文学艺术,每一个画面的解析要运用到绘画艺术,表演分析要运用到舞蹈和戏剧艺术,电影配乐分析要运用到音乐艺术,电影中的取景要运用到建筑艺术等。

本文作者的专业是电影剧本创作,在讲授电影欣赏课程中就会着重讲述这一部分内容,剧本创作是本身是一项技能,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尺,很多学生有撰写影评的习惯,但又不了解专业的影评如何撰写,从主题、结构、人物、场景、景别、空间、机位、光线、影调、对话等方面都可以撰写。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对三级翻译课教学方法的一些思索
下一篇论文:如何构建体验式大学英语课堂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