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以虚拟语气为例,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0和11:
Canyoutellsubjunctivemoodfromindicativemood?
Whencanwefindorusesubjunctivemood?
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易圆满回答,但的确能综合评价学生在这一专题学习中的表现。
2.3我们在使学生参与时
所谓使学生参与,更准确地说是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集中精神
或集中注意力。在学习虚拟语气其他用法时,我们可以提出问题12和13:
例句5:Hetalksasifhewereadoctor.
Isthesentenceallright?
Ifitis,isheadoctor?
让学生做出是非判断,可以使他们迅速集中注意力,并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
2.4我们在使自己关注重点时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曾经说过:“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
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我们以提问来评价学生,促使他们参与,建构思维,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深入理解授课内容,而提问则促使我们去建构授课思路,关注重点,寻找解难突破路径。在虚拟语气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们可以继续推出问题14:
例句6:HeinsistedthatJohnwasdishonestandshouldbepunished.
Whyisthepredicateinthefirstclausenotinsubjunctivemoodasinthesecond?
在这个语境中,教师以此疑问再次唤起学生对陈述语气与虚拟语气截然不同用法的注意:此句中insist后的第一个从句表示“坚持主张或做法”,属虚拟语气用法;第二个从句表示“强调事实或经验”,属陈述语气用法。
2.5我们在通过学生答案给予及时反馈、调整时
高效提问使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富于机变的反馈和指
导,使学生在层层“盘问”中步步深入,真正理解,甚至举一反三。问题15:
Canyoumakeasentencewith“asif”?
有些学生会造句如下:
Itlooksasifitweregoingtorain.
问题16和17:
Whydoyouuse“were”insteadof“is”?
Canyoumakeout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
在师生问答间,学生强化了虚拟语气构成和用法的基本概念,教师则发现了学生在语气表达上的问题:能机械套用虚拟语气,但没有意识到其使用前提——表示与事实不符的假设、想象、愿望等。因此,教师通过进一步提问,提醒学生区分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的本质,重视语气选用的前提。
3他们怎样来高效提问
传统意义上的提问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二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课后提问(往往是学生求助教师解答已学知识中的疑难问题)。无论谁提出问题,本质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学活动。而笔者所提出的学生提问有别于上述第二种所描述的学生提问,因为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这一目标对学生、教师而言,都极具挑战性——学生回答教师问题都困难重重,何况自己来设计高效提问?如果学生表现不尽人意,教师能掌控课堂局面,确保授课质量吗?
带着这样的疑虑,笔者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则担当指导者,调控者,甚至应对者。
3.1指导学生高效提问
在虚拟语气的复习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将虚拟语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用法在问题中加以梳理和总结,然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为了保证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笔者给学生列出了下列关键词,以确保重点,难点和完整性:mood,indicative,subjunctive,predicate,if,wish,asif/though,butfor/without,onlythat,suggest/insist,it,etc.。
3.2调控学生高效提问
笔者在这次复习课中“退居二线”,由学生逐个“主问”全班同学。尽管学生课前已有准备和指导,仍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胆量,仍需要教师去扶持帮衬跃跃欲试的尝试者,仍需要教师去修正补充学生问答中的问题和疏漏,仍需要教师去“穿针引线”,将各个学生的问与答纳入主线,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应对学生高效提问
出乎所料,学生不但跃跃欲试,大胆问答,有的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内教师点拨之后,提出了高质高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教学目标所指向的,教师所期待的,甚至是从学生思维角度,教师没有考虑到或忽略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备课更周全,更深入,更细致,以应对学生的“不速之问”。
4我们还要关注什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象。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