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的课堂提问为切入点,为前人思想所启发,探究高效提问的目的和途径,创新与突破
论文关键词:问题,高效提问,思维,自主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高效提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论对求学的学生,还是教学的教师来说,“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是教与学的序幕。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巧于提问,精于提问,循循善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因为师生在问答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在提问,提出了无数的问题,提问了无数的学生,回顾自己提问的“历程”,我们是为了以下的目的而提问,并力求高效提问:
1.1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思维
1.2评价学生
1.3使学生参与
1.4使我们自己关注重点
1.5通过学生答案给予及时反馈、调整
2我们怎样去高效提问
2.1我们在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归纳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思维时
2.1.1温故知新,导入主题,引人入胜
例如,在导入“虚拟语气”时,我们会让学生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例句1:Ihadacar.
例句2:IwishIhadacar.
然后提出问题1:
Arethetwo“had”sthesameinusage?
在比较中,在对一般过去时的重温中,学生可能会对复合句中的“时态一致”产生质疑:到底是例句2有问题呢,还是句中出现了新用法?这时,我们可以追加问题2:
Canyouguesshow“had”isusedinSentence2ifitisnotinthepasttense?
在问题2的诱导下,学生也许会转入新视角:例句2中的“had”不表示过去,那又表示什么呢?此时,我们可以拨开他们的重重疑云了:例句1所述为事实,所指时间为过去,属陈述语气,但例句2表示愿望,所述并非事实,所指时间是现在,意为“我现在没车,但愿我现在有车”。因此,例句2中的“had”并不表示时态和事实,而是表示与事实不符的假设、想象、愿望等,是语气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虚拟语气。
笔者认为,在导入过程中,学生始终怀着疑问,渐入主题,教师则层层设问,抛“时态”砖,引“语气”玉,让他们首先宏观认知“语气”这个新概念,并对两者的不同内涵和外延有了比较清晰的区分,这为后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2.1.2领会主旨,分辨细节,归纳推理
在学生有了“语气”这一基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引进虚拟语气
的基本概念及其典型用法——if虚拟条件句,所以,我们列出如下两个句子:
例句3:IfIknowhernumber,Iwilltelephoneher.
例句4:IfIknewhernumber,Iwouldtelephoneher.
并提出问题3、4和5:
AccordingtoSentence3,doyouknowhernumber?Willyoutelephoneher?
WhataboutSentence4?
Howdoweexpresssubjunctivemood?
同样通过对比和连续设问,学生再次看出了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不同的内涵——是否表
示事实,也开始注意谓语动词不同的形式:虚拟语气的谓语动词形式貌似陈述语气中的某些时态形式,但所表示时间有别于那些时态所指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虚拟语气的构成呢?其实,在他们初步掌握了if虚拟条件句的三种句型后,我们可以“多此一举”,提出问题6和7
Whatdotheyhaveincommonintermsofform?
Inspiteofthedifferentmeanings,howcanwegraspthestructuresofthesubjunctivemoodwiththehelpofthetensesofindicativemood?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发现if虚拟条件句谓语动词的构成特点和变化规律;貌似陈述语气中的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却分别表示与现在事实和过去事实不符的假设、想象、愿望等。
如果学生能在教师问题的提示下,逐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他们就能最终把握虚拟语气的精髓,真正意识到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的本质区别。
2.1.3发表见解,联系实际,展开联想
在了解虚拟语气其他句型之后,我们可以对虚拟语气做出小结,
所以进一步提出问题8和9:
Whydowehavesubjunctivemoodinadditiontoindicativemood?
Howcanwerecognizesubjunctivemoodamongsuchalotofindicativemood?
我们希望借助这些疑问,促使学生从微观认知回到宏观层面,帮助他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2我们在评价学生时
提问确实能帮助我们评价学生的表现,使我们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我们一般在总结一个知识点时和学习下一个知识点前提出类似的问题。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