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修订《职业训练法》规定:要求职校、专科、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应取得相应的丙、乙、甲级技术证照,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可以视同等学力的资格参加高一级的学校入学考试,报考公务考试可视同等学力,并列入公务员的任用、升迁及升级重要条件之一。强调技术证照与学校文凭具有同等效用,树立了“证照重于学历”的多元文凭价值观念,也提升了职技教育的尊严。
(八)延伸职技教育功能,构建学习型社会
台湾的职技教育逐渐摆脱以往学历终结教育的功能,职技学校对在职人员开放,鼓励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进修学习、技能培训,职技院校实行弹性选课制,实施远程教学,学员可以采用“随时进出”及“零存整付”的方式完成学业。职技院校还运用现有师资、教育设施,担负起社区学院和社区大学教育功能,服务社区人员的继续教育、技术推广教育,提供社区学习及服务咨询的机会,为构建台湾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半世纪以来,台湾成功的职技教育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台湾社会转型、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及高等教育发展,台湾的职技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境。主要有:其一,学生升学愿望强烈,职技学校生源不足。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背景、社会心态等许多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都具有崇尚读书、追求学历的传统,大多数家庭希望自己子女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初中毕业生纷纷选择普通高中,以便有更多的升学机会。虽然台湾职技教育体系已形成,但学生升学机会仍不多。加上近几年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台湾的个别大学的招生数多于报考人数,对职技院校更是雪上加霜。其二,台湾职技教育自身存在弱点。长期以来,职技学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佳,个别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无法聘请到合适的教师;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滞后,存在着不适应新的人才需要;学校设备落于企业,在产业及就业结构不断变迁的情况下,职技学校的教学与现实产业环境脱离,产学合作受到许多限制。其三,职教经费投入偏低,影响教育质量。台湾的多数职校是私立的,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仍是学费,为节约开支,私立的职校生均经常性支出低,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必然影响教育质量,从而影响了职技教育的声誉。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正处于十分尴尬处境,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在一般的老百姓的心目中,职业教育仍然只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地位远远比不上普通教育,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受到传统的士大夫观念及社会文凭主义风气的影响,职业教育过去一直被定位在职业养成的终结式教育,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不受重视,升学通道十分狭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空有一片叫好声局面。笔者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教育体系,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在此之后就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了,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几个专业可以“续本”,这也是为何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补习一年又一年,也要往普通高中里挤,而职业高中年年招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改变现行高职教育体系只有大专层次的落后状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一本科一硕士研究生一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例如,浙江大学已开始作这方面尝试,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决定从2000年起招收和培养“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并明确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更偏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的管理人才。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探索。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打破教育与工作实践、与经济界的分离状态,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
台湾职业教育,特别注重与企业配合。例如高雄餐旅技术学院更是聘请名厨、名调酒师、名西点师和高级旅游管理人员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借鉴台湾经验,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主动争取企业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沟通和协调。从职业院校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与相关企业(行业)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尝试适销对路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其一,通过企业(行业)提供的真实信息,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提出人才培养规划,制定招生计划,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其二,根据不同企业(行业)的发展对人才基本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要求,与企业(行业)研究人才的培养规格,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修订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其三,在合作企业(行业)中,建立互惠互利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或师傅为职业教育的实训指导教师或专业教师,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体制。让学生直接到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习或接受实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行业)培养优质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其四,合作企业(行业)为职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专业理论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接受企业(行业)的专家或师傅实践指导,培养“双师”素质。其五,职业院校主动承担合作企业(行业)职工的培训任务。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单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考试,从企业(行业)职工中招生,通过职业院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取得合格成绩,发给相关学历层次的毕业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取得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然后,再回到企业(行业)服务,实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其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把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使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提高职业教育的专业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大培养紧缺型技能型人才的力度。
(三)所有受益者都应为职业教育出资,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的财力是相当有限的,单靠政府投入发展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应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的投资办学体系。为此,只有调动企业(行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捐资助学、兴资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要求。(1)构建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中央、省、市、县财政支出中职业教育经费应占的比例,应把各级人民政府实际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情况,作为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评一项硬指标,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确实保障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