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信仰重建与构建和谐人生_终极关怀

时间:2011-06-15  作者:秩名
这是因为,超越性的人生信仰与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全部人类文明的发轫,正是通过精神的建构活动来超越自然、社会给定的现实,于无目的的世界构建价值体系,确立自我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在汤因比看来,宗教层次的文化探究终极关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各文明的产生与走向。更有学者认为,人文学科(包括宗教在内)不需关涉事实本身,而是探求蕴涵在事实中的对现实中的个体生存来说真实的意义。马克思则强调:“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6]-P1 应当指出,现代宗教已不再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去讨论宇宙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人的信仰、信念、本质、价值、道德、命运等问题置于研讨的核心地位。宗教在与时俱进,我们对于宗教及其价值的认识也应当与时俱进。并且,我们肯定宗教对于追求人生信仰、意义及内心和谐等有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要使更多的人成为有神论者,也不是要求一般群众也要象宗教信徒那样接受严格的宗教戒律。而是旨在进一步认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倡导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有自己的崇高信仰和追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的“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P110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其信仰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可以如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艺术家等那样对科学、艺术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还可以是某种宗教。有了信仰,才能懂得敬畏、感恩、律己、积德、行善等等,从而拥有充实和幸福的人生。

(二)生命的临终关怀需要超越生死的精神慰藉

在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看来“宗教是人的终极的关怀” [6]-P2。在穷达不定的人生境遇中,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起宗教。近年来各种灾害频发,数以十记、百计、千计甚至万计的生命往往在瞬间集体陨灭!还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更多的人们则长久地难以忘怀那令人颤栗的时刻!面对这一切,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长期以来未能正视的问题: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孔子虽然认为“祭神如神在”,但处于他那个时代,他相当坦诚地承认:“未知生,焉知死?”还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由于“子不言怪力乱神”,所以,儒家文化对身后事就自然地关心不多。由于主流意识对于死亡问题避而不谈,于是,自发形成一种传统迷信观念,把死亡和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似乎都视为不吉的。如果撇开这种粗陋意识不论,对于每一个人都或早或迟必然要孤独面对的死亡,我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之不予思考或者不予深入思考,好像我们永远也不会死亡似的;要么持有如同孟德斯鸠那样的无所谓态度:“当我活着时,死亡还没有到来,当死亡到来时终极关怀,我已经不存在”。不过,这种把人看成是纯粹物质的肉身存在的死亡观,未必会被信息时代的人们都接受。

死亡,必竟是人生不可绕开的最大课题。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对正在思考死亡事情的人,对思考者来说,死亡的确都是别人的事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但是从个体生命的经验来说,我们最终都会面对这个谜。人的存在如果真是被前人理解的那样,仅仅是纯粹物质的肉身存在,那么死亡无疑地就意味着人身化着一缕青烟、一抔黄土而进入万劫不复的绝对虚无。如果这就是死亡的全部,那么,面对灾难中失去亲人的生者,除了同悲,我们无言以对;预想自己一天一天接近的人生大劫,能够感觉到的,只有颤栗。难道死亡就是与多彩的物质世界、动人的情感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彻底绝决?

不,人们憧憬着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这一切。庆幸的是,对“事情本身”的理解还存在另一种呈现。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在本质上是精神的。虽然,从各种灾害现场呈现于人的一幅幅惨烈场景,让我们看到在自然的压迫和蹂躏下,人的物质存在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可是,人终究是自然存在的有限性和自我意识无限性的统一体。在死亡不可逆转的残酷现实面前,任何的现实关怀看起来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极度的哀伤激发人们在意识深处寻求终极关怀,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在灾害中遇难的可敬可爱的人们与天堂、天使、往生、来世相联系,以期舒缓眼望着逝去的亲人渐行渐远带给人们的悲恸。并且,就频临死亡者而言,如果能怀着有限生命已功德圆满,自己将飞向美妙天国的憧憬而欣然离去,他对死亡还感到恐惧和颤栗吗?这样的死亡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一种美丽吗?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世界上若没有死,就没有宗教。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自然存在是极其有限的,人的物质肉体的死亡,如同四季循环、昼夜更替一样自然而然,就象庄了所说的那样:“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也。” [8]-P122 但是,作为精神存在的人的自我意识,却又秉赋着追溯无限过去、展望无限未来的能力以及超越当下的意志。正是肉与灵、形与神之间矛盾与冲突,由此形成宗教追寻的不竭动力。从一定侧面看,宗教就是认识无限、探索无限并通过皈依无限终极关怀,从而超越有限人生,进而企图超越生死得到永生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世俗关怀无力企及的领域和时候,将更加趋于迫切。未知的存在始终是已知的边界。对生命、对宇宙的接近与把握,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实践、理性、体验抑或悟性、信仰,都是一个过程,一个由此岸到彼岸、已知到未知、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无限辩证转化的没有止境过程。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无疑地把宗教信仰的存在指向了难以预测的未来。唯其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即便是“解构大师”德里达,也在他的《死亡的礼品》中“强调没有宗教的宗教的可能性”。面对灾难带来的死亡,人们无助而无奈,但是,人类固有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意义追求,却在此时萌动。这一刻,我们不由自主的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在信仰上互相尊重”政策所内含的深义。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无论是面对灾难的非常时期,还是微澜不起的平常岁月,无论是立足于此岸的世俗探索,还是立足于彼岸的神圣探望,信仰,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神圣信仰,还是对人类理想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等的崇高信仰,对于心灵的和谐及人生意义的追求来说,都有其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

注释:

① 参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新华网2005-6-2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人民日报,2007-12-20。
[3]陀斯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Z],臧仲伦译,译林出版社,南京,1998年。
[4]池田大作、威尔逊:《宗教与社会》[M],梁鸿飞、王健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5]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兄弟》上卷[Z],人民出版社,北京,1988年。
[6]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93年。
[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下一篇论文:和谐新境界—探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_双性同体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