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信仰重建与构建和谐人生_终极关怀

时间:2011-06-15  作者:秩名
物化现象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就是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要求克服的现象,即:“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① 路透社与艾普索斯民调公司于2010年进行的、涉及全世界23个国家在内的“金钱成为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比例最高,为百分之六十九,美国是百分之三十三。《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随后的调查结论更加震撼,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国人承认自己拜金,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认为国人拜金严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就学、就业、投资、婚姻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的自由度和选择性不断增大,对许多问题的选择结果常常感到难以预测,命运没法把握,人生意义没法知道。不少人认为活着就是为了赚钱!至于赚了钱之后怎么办、人为什么活这些问题很多人解决不了。什么都不信仰的人是危险的,无所敬畏也就必然随心所欲,为了自己的利益任何事都敢干。这一情形在人生定位上的极端表现,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对物化的反思与抵制,几乎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人的存在的这种无根状况,困扰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他们致力于揭示、也试图解决这种状态。因为自我的丧失与人生的物化,往往互为因果,最终难免将人生引向虚无。如果自我的存在囿于物质的存在和肉体的享乐,那么,追求不到时痛苦,满足了时又会感到无聊,这就只能是不断演绎叔本华式的人生等式:“人生=痛苦+无聊”。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人类固有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意义追求。人不是故作深沉地需要有自己的信仰、价值和意义追求,其实,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有理想、有信仰、有精神支柱。这种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它的欲望之一,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更是人们恪守道德、保持内心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种追求的人生,要么必然地感到人生短促,即庄子所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且悲怆地唱出“让我再活五百年”的哀告;要么就如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看到的,比如瓦尔科夫斯基独白:“我没有理想,也不想有理想;我从来也没有感到有追求理想的必要。人生在世,即使没有理想,也能过得很开心,很美......总之终极关怀,我很高兴,因为我用不着氢氰酸(一种巨毒物质,这里暗指自杀——笔者注)。要是我的品德稍微高尚点,说不定没有它我就不行,就像那个大笨蛋哲学家(这人无疑是德国人)一样。不!人生在世,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喜欢地位、高官厚禄、饭店宾馆以及打牌时下很大的赌注(我酷爱打牌)。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女人......各种各样的女人;我甚至喜欢偷鸡摸狗,越希奇古怪,越花样翻新越好,因为常常换口味,甚至还多少得了点脏病......哈哈哈!”[3]-P292这个把“爱自己”作为唯一准则的人物独白,虽然出自那个年代,但现在听来,又是何等的耳熟。

然而,在传统价值信念遭到普遍怀疑时,仍然有人没有放弃对信仰及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可亲可敬的老人杨绛先生九十六岁开始讨论人生哲学问题。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人生和心灵是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历尽人世苍桑的老人在书中坦诚了她的观点:“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然而,杨先生也是治学严谨的师长,她并不隐瞒她的困惑:“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终极关怀,只可以到此为止了。”但另外一些文字也道出了老人的忧心:“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老人的忧心不是无病呻吟,现实生活中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等许许多多的负面现象,不是均可在灵性良心的迷蒙与丢失中寻找到根源么?老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的感悟,在今天的现实中又能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呢?

(三)人生新定位:理性与信仰相濡以沫

在明确了物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现实表现及危害后,自然就要寻找克服的途径和方法。系统提出物化问题的卢卡契,把抵制物化设想为一次全面而系统的变革,消灭资本及其全部作用过程,出现一个新的全然不同的社会体系。马尔库塞除了在审美领域对合理化——物化进行抵制外,他还提出了“大拒绝”。这些主张成了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思想理论前奏。然而,物化问题的病根既然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克服物化问题,追求内心和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拒绝和消灭,而应该是积极的信仰重建。在“消灭资本”、“大拒绝”之外,有的思想家也提出了另外的解救设想。池田大作提出了问题:“如何开发外部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快乐,其首要条件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进一步要问,那么,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又是为什么?这是关系到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问题。能对此做出回答的,只能是哲学和宗教。”[4]-P189对人生意义的探问,如果说哲学是立足于此岸世界的理性追求,那么,宗教则是向往于彼岸世界的信仰追求。

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的人生,是不能还原为一种普遍性、必然性知识的。个人心灵及其人生是知识概括不了、也表达不尽的。人不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不仅仅是客观规律实现自己的工具。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再是手段。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的个体之所以有意义,人的思想、情感之所以有意义,人生之所以有意义,绝不仅仅是个体通过一系列中介达到作为绝对理念的全体,或者说不仅仅是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并表现必然性的无数个偶然。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自我的价值天空和心灵世界。如果,某种必然性的贯彻是令人窒息的,那么,人们宁肯认其无。如果把一个具体的个人只当作全体的一部分,把它干脆还原为绝对理念、客观规律的一个环节终极关怀,那么,无异于取消了他的个性,无视他们作为人的存在。人类的痛苦、情欲、焦急、失望、绝望与死亡等等,既不是理性能够准确表达的,也不是理性能够克服的。正因为人原本不是知识、逻辑可以概括得了的,所以,活着的人或者说“理性的人”,是很难准确理解任何一桩自杀案例的缘由的。自我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与现有的一切知识,既是不等价的,也是不可通约的。

尽管如此,理性对于人类行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理性的对象——“必然性”无时不在发生着作用。应当看到,在不得温饱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提高经济生活水平和质量,理所应当的应成为个人和社会的主要目的。理性、科学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并且,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也永远不能离开理性和科学。不过,人的每一个个体又都是知、情、意的统一,都既有物质的需求,又有精神、心灵的需求。在进入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社会之后,后一需求会日益增加和凸显,且这一需求又是理性、知识难以满足的。唯其如此,这就需要包括宗教在内的人文学科与包括工具理性、经验理性在内的人类理性相濡以沫,使理性与信仰实现良性互动、互补,相得益彰。这就是本文想强调的人生新定位及人生研究新定位。从这个角度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不仅要从知识的层面看待人的理性的一面,而且还要从人文、信仰的层面去认真正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没有个体心灵的恬适,社会的和谐是不可思议的。同样,没有信仰对身处“物质必然性”中所产生的超越性的心灵追求的满足,自我的心灵安宁也是难以做到的。

二、走向和谐人生的信仰追寻

(一)充实的人生需要超越性的信仰之光

如前所述,人一方面不能离开理性、科学,游离于“必然性”之外;另一方面又不能在物质必然性中被矮化甚至物化。这两难中如何才能求得人生的和谐呢?我们可以顺着杨绛先生“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的感悟去做点思考。

“面对人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不确定状态,其有积极态度的人们有可能接受宗教的解释。” [4]-P186不能不看到的是,信仰主义者站在各自信仰的立场上,认定自己所皈依的宗教,能不折不扣地给虔诚皈依者内心深处以极大的价值满足,并使平淡无奇的灰色人生获得神圣意义之光的朗照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信仰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影响终极关怀,往往是超乎语言的。除了转述虔诚信仰者的心理体验(如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的大量详尽的记述),更多的只能保持沉默,与后期维特根斯坦那种“必须保持沉默”的态度相似。但是,宗教对于安顿心灵的作用,在不同宗教里却又都是不难发现的。当然,这种情形在不同宗教对于它的虔诚信仰者的意义是极不相同的,甚至是无法言表的。能用言语表达的,同时也就是为言语所限定的,由此人们很能理解惠能为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且,同一宗教的不同信仰者从他们的皈依行为中得到的精神感受,也是不可尽述的。

不过,这些差别与难以言表并不影响如下事实:对于相当的社会群体而言,宗教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甚至不可或缺的。我们由此可得到启示:信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应是不可或缺的。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这是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不在于金钱、地位、权力的缺失,而是他信仰崩溃,没有了精神支柱,对一切都心灰意冷。古人又云:君子谋心不谋食。不要说君子,即便是寻常人,在衣食丰足之后,也不可能不产生对超越性的人生信仰和意义的追寻,不时提出诸如我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我为什么活着?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等问题。许许多多的自杀行为往往是他们认为再也找不到人生意义时的极端做法。今天的人们,开旧“奥托”换“奥迪”,未来还有好车等着人们去驾驶。然而,无论怎样豪华的轿车也始终是交通工具。如果不是甘愿做一个经济动物,驾着再怎样的高档豪车,都难免要问:我的人生将驶向何方?“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全是面包。”[5]-P35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下一篇论文:和谐新境界—探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_双性同体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