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从《解深密经疏》看圆测的唯识学立场_哲学论文

时间:2011-06-0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当代一些唯识学研究者对圆测唯识思想的论断有重大失误,如他们认为圆测的唯识学立场倾向于真谛。但据《解深密经疏》,圆测所宗为玄奘而非真谛。首先,在对二人之称呼上,对真谛,本疏有三种称呼:真谛三藏、真谛师、真谛;而对玄奘,本疏一概尊称为大唐三藏。此外,圆测虽将真谛称为真谛三藏,但全疏指责真谛翻译、解释错误与观点错误之文字,多达二十余处。指责之范围,从《解节经记》直至真谛翻译之世亲《摄大乘论释》、《三无性论》等。在翻译、解释错误方面,圆测多处指责“译家谬也”,“不可依也”。在观点错误方面,圆测对真谛的“九识论”、前七识属分别性(即遍计所执性)或相分属分别性、转依后遣依他起性等重要观点都作了否定。相反,对玄奘,本疏无一处指责,而是处处以《成唯识论》作为依据,以护法与玄奘之观点判别正误。
论文关键词:解深密经疏·唯识学·圆测·真谛·玄奘

 

圆测法师,唐代新罗僧人,玄奘著名弟子之一,著有《解深密经疏》等。

当代一些研究者对圆测唯识思想的论断,有重大失误,例如,《中国佛教》的“圆测”词条是这样说的:

圆测在他的著作中就随处显示了努力保存真谛学说的倾向。圆测的著作中,对真谛和玄奘都称为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这与窥基、普光等专尊玄奘为亲教师显然有别。他又把窥基等人认为唯识正宗的护法学说,从弥勒学说中分别出来,而称为弥勒宗和护法宗,表示两说不同。而对护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他又常将真谛、玄奘以及他们二人以外的各家异说平列叙述,而不加可否。其有意保存真谛的学说,是很显然的。又在《解深密经疏》中他引用陈译(即真谛译)《摄论》很多,所以一般人也认为圆测为《摄论》学者。

西明与慈恩的分歧,在圆测生前不很显着。现存的圆测著作中并没有驳难窥基的痕迹,尽管《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中,说到玄奘给窥基讲《成唯识论》,被圆测隐形听讲,而回到西明寺鸣椎集僧先讲此论,以致窥基甚为不快。似乎测、基二人早就有了门户之见。但实际上这些记载是不近情理的。这很可能是窥基的弟子们,为了要表示窥基独得玄奘的真传,故意附会出来。而他们对圆测的门户之见很深哲学论文,是不待多说的。现在推究他们分歧的原因,大概是在于圆测没有绝对接受三乘五性教义的一点。圆测本来并重真谛之说,又以为真谛见解接近清辩,与护法针锋相对,这样圆测不能绝对采取护法主张的五性之说,很为自然。也即因此深为窥基弟子们所不满。窥基本以圆测为后进,又死于圆测之前十四年,故未及对圆测的著作有所品评。但其弟子惠沼,却完全把圆测的著作做了批判的对象,象所著《成唯识论了义灯》即主要搜寻圆测著作中的间隙而给他示过。他的批评还有时流露了很重的成见。如《了义灯》卷一中,取窥基说驳了圆测,甚至说:“亲承三藏执笔缀文糅《唯识》人(指窥基)传定不谬。余(包含圆测在内)非执笔,纵时咨问,多意定之毕业论文格式。所有判文,论大纲纪非可为定。”这是惠沼笔下以窥基有糅《成唯识论》的成就自豪,便认为窥基所说都可为标准,而圆测的一切都该抹杀,这是不公正的。在《了义灯》中,对于圆测著作的批判,近于吹毛求疵,非常苛细。也正因此,可以说慈恩、西明所有不同的意见,已大体概括在《了义灯》一书之中了。

此词条以后为《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佛典宝库编《佛教人物传》等转引,另有一些对圆测的介绍或研究文章似乎也受到此词条影响而有类似说法。

归纳此词条结论:一、圆测的著作有努力保存真谛学说的倾向,例如,他常将真谛、玄奘以及他们二人以外的各家异说平列叙述,而不加可否。二、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对真谛和玄奘都称为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但圆测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只偶一见之。三、圆测可说是《摄论》学者,例如,其《解深密经疏》中大量引用了真谛译《摄大乘论》。四、圆测将弥勒宗和护法宗分别称呼,意味着其对护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

然而,笔者通读《解深密经疏》,发觉上述结论全部都不能成立。诚然,像《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中圆测偷听之公案,或已无从考证其真伪;但圆测的唯识学立场,则其著作犹存,如欲辨明,应非不能。

纵观《解深密经疏》(以下简称“本疏”),本疏固然大量引用了真谛译《决定藏论》、《三无性论》、《摄大乘论释》、《般若疏》、《金光明记》等,尤其因为真谛翻译过《解深密经》之前二品,译本名为《解节经》,并撰写了《解节经记》,故本疏也大量引用了《解节经记》文字,但本疏真正之所宗,不是真谛,而是玄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在对真谛与玄奘二人之称呼上,对真谛,本疏有三种称呼:真谛三藏、真谛师、真谛;而对玄奘,本疏只在开始处介绍《解深密经》之译者时出现了玄奘之名讳,称之为“三藏法师玄奘”哲学论文,其后一概尊称为“大唐三藏”(由藏文还译之第十卷除外)。

细考圆测对真谛的三种称呼,如下文将要详述的,一般地,当圆测对真谛见解能够接受时,称其为真谛三藏;当圆测对真谛的观点不能接受乃至要破斥时,则称其为真谛师,乃至直呼真谛。

至于“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这一说法也完全不是事实。由于真谛有《解节经》及《解节经记》,其内容大体涵盖《解深密经》前二品,故真谛之解释,在本疏前几卷中可大量见到,但其后各卷中就极为少见。而另一方面,圆测以玄奘破真谛,如下所述,则是圆测唯识学的基本立场。

其次,圆测虽将真谛称为真谛三藏,但全疏指责真谛翻译、解释错误及观点错误之文字,多达二十余处。指责之范围,从《解节经记》直至真谛翻译的世亲《摄大乘论释》、《三无性论》等。在翻译、解释错误方面,圆测之用词,从多处指责“译家谬也”,到“真谛自安,非正梵本”(卷八),直至“诸论皆无,不可依也”(卷四)。在观点错误方面,圆测对真谛之“九识论”、前七识属分别性(即遍计所执性)或相分属分别性、转依后遣依他起性等重要观点都作了否定,有时甚至直斥“真谛谬耳”(卷四),“《三无性论》所说多谬”(卷六)。相反,对玄奘,本疏无一处指责,而是处处以《成唯识论》为依据,以护法与玄奘之观点判别正误。

现将圆测对真谛之批判具述如下(依卷数次序陈述)。

一、圆测对真谛翻译与解释错误之破斥

1.本疏第一卷

真谛三藏《七事记》云:亲闻曰如是我闻,传闻曰我闻如是。又《部执记》云:亲闻曰我闻,传曰所闻。解云:如是等说,违《报恩经》说也。若依《报恩经》,释有三义:一者传闻,二者知佛世俗心,三者佛重为说。[1]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关于“如实我闻”的解释,与《报恩经》的说法相违。

2.本疏第一卷

故真谛《记》第一卷云:“经初不说通序文者,译家略故。”解云:不安品目,故说为略,非无序文名之为略。然真谛《记》与《经》相违。《经》:“王舍城耆阇崛。”真谛《记》第一云:“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等。又《智度论》第三卷云王舍城在摩揭陀国,不云山在毗耶离国。故知[2]违经也。[3]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两个错误:一是关于“略”的解释错误,二是关于佛陀说《解深密经》的地点错误。

3.本疏第一卷

(……由斯诸师谬释非一。真谛《记》云:别德唯有二十句,通取结句合成二十一句别德……。)[4]今依唐本,《摄大乘》等具释经中二十一德,故今唐本经论为正。

此处,在解释佛陀别德(具体功德)时,真谛说只有二十德哲学论文,圆测指出,依玄奘《解深密经》译本及《摄大乘论》,别德应为二十一德。

4.本疏第二卷

《解节经》文脱此征问,译家谬也。[5]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所译《解节经》,脱玄奘译《解深密经》中“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或谓有为,或谓无为”一段文字,属翻译错误。

5.本疏第二卷

《解节经》云“绝四事处,灭离身见,是般涅槃”者,译家谬也。[6]

此处圆测指出,真谛《解节经》中的上述翻译是错误的。

6.本疏第五卷

又《解节疏》云第三教在毗舍离,便违经说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毕业论文格式。今依大唐三藏,三种法轮,但说处所,不说时节日月年岁。初法轮处,同真谛说,如前分别。第二法轮,依四处十六会说,如《大般若》,如前所说。而真谛云在舍卫国给孤独者,于四处中,但说一处。第三法轮,在两处说:一者净土,二者秽土。如前[7]第一《记》中已说。真谛《记》云毗舍离者,便显秽土,与经不同,如前分别。通说《法华》及《华严》等为第三者,即鹫峰山及七处八会,如经应知。[8]

此处圆测指出,佛陀三时说教的地点,第一时,真谛与玄奘(大唐三藏)的说法一致;第二时,应是“四处十六会”,真谛只在四处中说了一处;第三时,应是两处,即净土与秽土,真谛只说了秽土,且经中说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真谛说在“毗舍离”。所以,真谛的说法或不全面,或有错误。

7.本疏第五卷

若依真谛《部执论记》第二卷说:小乘三藏,名初法轮,唯小非大。《涅槃经》,名第二法轮,通为大小。《华严》《般若》,名第三法轮哲学论文,唯大非小。故彼《记》云:佛教自有三种法轮:一、小乘法轮,即是三藏教;二、大乘法轮,说大乘与小乘异,如《涅槃经》合明大小乘义;三、一乘法轮,明大小无异,如《华严》等经、诸《般若经》,明三乘人同观二空理,同修真实智,故知大小无异也。若依《解节疏》,如前说:第一说四谛法轮,第二说大乘般若,第三说谓《解节经》《维摩》《法华》等。解云:真谛二《记》,所说自[9]成相违。[10]

此处圆测指出,关于佛陀三时说教的内容,真谛的《部执论记》与《解节经记》自相矛盾。按《部执论记》,第二时是大乘法轮,说大乘与小乘异,如《涅槃经》;第三时是一乘法轮,明大小无异,如《华严》、《般若经》等。但若按《解节经记》,第二时说大乘般若,第三时说《解节经》、《维摩》、《法华》等。故二《记》自相矛盾。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论文:落实以人为本的满足“需求”思考_需求的结构性思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