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和谐是矛盾的和谐。矛盾是和谐产生的原因,也是推动和谐的动因。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关键词:和谐,矛盾,运动
和谐是一种美,古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高度评价和谐的价值。最经典的表述是“和为贵”。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美即和谐,因为和谐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顺应自然规则。和谐在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
一、和谐是矛盾的和谐
和谐是矛盾的和谐。矛盾是和谐产生的原因,也是推动和谐的动因。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
1.差异和对立是和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基本条件,和谐产生和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差异和对立要素的存在。没有差异、对立,就没有统一、和谐。
中国“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西周末期。据《国语郑语》记载,公元前七世纪的周幽王八年,太史伯与郑桓公论“兴衰之故”时,针对周王“去和而取同”,即摒去直言进谏的人,而亲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由此断定周幽王必将衰败,其原因是周幽王“去和取同”。由此可见,治国不能否认矛盾的存在,在静止中求稳定,这种稳定客观上不存在,而只是一种主观想象。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和谐不是要取消各种差异与矛盾,不是追求“无差别境界”,而是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认识差异、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
2.“和”与“同”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但在实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多样性,是静止的。没有内在的活力、动力和生命力的东西,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平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 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它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论文参考网。
“和”的本质在于使不同事物、不同要素之间达到协和一体。“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通过“和”与“同”的比较,可以看出,“和”从不否认矛盾的存在,相反,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才有了形成和谐的动力。
在中国“和而不同”的思想起源很早。论文参考网。西周末年,史伯就对“和”的性质作了高度的抽象性概括。他认为,“和”就是“以他平他”之谓,即指不同事物(“他”)之间的平衡。这就是说,“和”的基础是“他”,而“他”就是一事物之所为此事物的内在特殊规定性,“和”就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所谓“同”,就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就是“我”与“我”之间的相合。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又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提出,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世界万物,丰富多彩,不同生和,和孕育着不同。
孔子“和”的思想虽产生较晚,但影响深远。他在做人的道理中阐述了“和”与“同”的区别,适应的范围更具有普遍性和日常性,可以说是一种“为人之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他把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作为判定“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把“不同”而又和谐相处相生,看作是事物的本质,看作是做人的本质。在人际关系中,智者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庸者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做人同治国一样,要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即坚持个人的原则,又重视沟通的作用,人与人之间虽然意见和观点不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
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一些崇尚和谐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对立和谐”观,他说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对“和”(“和谐”)这个概念的把握来看,中西辩证法在源头处就有一些相同点,即都是把和谐理解为包含着差异、矛盾、对立的多样性统一。
简言之,“同”是相同东西的相加,“和”为不同事物的结合,包含着差异、矛盾。“和”比“同”的高明处在于它承认差别,承认矛盾,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因为有对立面的存在,有多样性的差异,也才有了“相成”和“相济”。
二、和谐是运动的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而且这种平衡不是静态中的"平衡",而是动态的中"平衡";不是绝对意义的"平衡",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平衡";不是确定性的"平衡",而是不确定性的"平衡"。论文参考网。这种平衡状态在运动中形成,所以,应该在运动中寻求和谐。然而,运动是一把“多刃剑”,它既能令参与运动体求谐,同时也能令参与运动体失谐。可见,运动也是促成和谐的关键一环。那么,促成和谐的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呢?
1.协同运动
所谓“协同运动”就是诸要素作用方向必须一致,从而表现出高度的有序性,这样才能达到和谐。如果只强调运动,而不对运动做任何的限制,那么只会是诸多杂乱拼凑在一起的要素任意、无序运动,显然不会达到和谐。正所谓,日月周转不会偏离轨道,四季更替不会出现差错。天地万物有盈满就有亏损,自然界的变化,有规律可循,有序运动,不相紊乱。要素与系统的协同运动还强调要素自变幅度与系统整体变化的协调。如果要素突变超过系统稳定性的承受力就会引起诸要素之间的摩擦与冲突,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瓦解。可见,和谐在运动中形成,而且这个运动是一种协同运动,从要素运动的作用方向到自变幅度都有客观的要求,形成和谐状态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2.力量的平衡
各方面力量的平衡是和谐的根本条件。所谓力量平衡,是指由集体所包含的要素在力量上是大体平衡的。这是从强度来限制形成和谐状态的运动。正所谓“以他平他”,各个要素力量平衡才有系统的稳定。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否和谐取决于系统中的离散力和结合力的彼此平衡。只有离散力和平衡力达到平衡,系统才能维持平衡。因此,要达到和谐状态的运动必须是诸多要素协同运动、平衡发展,否则,无论哪一种要素力量过强或太弱,不仅不会实现和谐,也不会有某一要素的长足发展。
3. 和谐是不断运动的过程
和谐是一个过程,它也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且,运动只能令事物达到一个动态的相对和谐状态。连宇宙都不是绝对和谐的,何况宇宙中的极小部分――人类,也只能不断追求一个相对性很大的“和谐”。人类永远处于不和谐之中,所以人类永远追求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发展!另外,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生物,就是因为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和谐,同时,人类也能够,事实上也在有意识地追求失谐!人类就是在“求谐与失谐”的无数次循环中得以进化,得以提高,得以发展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①]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和谐也是中华民族贡献给21世纪人类的全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田广清著. 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8.
2.张存俭、鲍宇.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理论学刊, 2005年8期.
3.张存俭. 人文关怀: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陈慧.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5.李钟麟. 论孔子“和”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学术论坛,2002年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