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论毛泽东关于矛盾转化的过程性理论

时间:2015-09-30  作者:向前
说斗争无条件,是指矛盾的普遍性、永久性,不是说具体的矛盾。”“统一即事物的暂时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暂时是绝对的,在永久是相对的”。[10]

 

二、矛盾转化的趋势和途径

既然矛盾转化是一个过程,那么,在经历了矛盾转化的各个阶段后,事物发展的趋势及途径是什么呢?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曾提出了以对立统一规律观察事物“生灭变化”的思想,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只有辩证法的这一发展观“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11]列宁在这里旨在说明只有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南,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运动中出现的“飞跃”、“渐进中断”、“对立面转化”、“以新代旧”的实质。

毛泽东遵循列宁的思想,明确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12]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实质的概括, 使列宁关于“以新代旧”的思想趋于定型化、完善化。同时,毛泽东还指出:“事物内部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了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13]为我们指明了新陈代谢规律内蕴着新旧矛盾方面的关系以及新的矛盾方面沿着曲折的上升路线由弱变强的发展图景。

我们知道,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如果说,在理论上毛泽东关于“新陈代谢”的哲学概括渊源于列宁关于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以新代旧”的思想,那么,其实践根源乃在于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哲学反思。旧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矛盾异常复杂,斗争十分激烈。若干帝国主义国家勾结国内军阀形成了强大力量,而革命力量一开始却比较弱小,革命的胜利必须在长期曲折过程中才能实现。从党的建立到抗战时期,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考验,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着曲折变化。这些变化,给予作为政治家、哲学家的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新生事物在曲折中逐渐成长壮大的哲理。可以说,新陈代谢规律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生灭、强弱对比变化的哲学概括。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史角度追溯否定之否定原理的形成就可以明白,否定之否之定,即螺旋式的确立不仅经历了理论上的完善化过程,而且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获得了新颖的分化形式——波浪式发展规律。

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关于认识是一串圆圈的思想,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把它加以改造,表述为“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14]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对螺旋式的特征作了新的概括:“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15]。由此, 在列宁看来螺旋式的实质在于绕圈上升,即事物在前进中重复,在不断重复中前进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受上述思想影响,在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状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事物的矛盾及其方面存在平衡与不平衡两种运动状态,“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16]他形象地把“不平衡”状态比喻为波浪式发展。从毛泽东关于波浪式的一系列论述来看,关于波浪式规律的内涵是相对确定的,它揭示了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所引起的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波浪起伏运动趋势。这表明,毛泽东已经把螺旋式与波浪式加以区分,把波浪式(不平衡)纳入辩证法规律系统。

螺旋式规律与波浪式规律在共同作用于同一客观过程中既相联系又相补充。螺旋中有波浪,波浪中有螺旋。另一方面,螺旋式规律与波浪式规律各自具有独立的特点而相互区别,从两者蕴含的矛盾关系看,螺旋式揭示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波浪式揭示了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关系。从两者展示的空间延伸形态看,螺旋式在空间展现为圆圈曲折形态,而波浪式在空间中表现为事物的起伏曲折形态。


参考文献:
[1][5]梁超伦、张越川,唯物辩证的矛盾转化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第81,81页
[2]《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3页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9——240页
[4][7][8][9][12][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294,287,292,292,323,323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47页.
[10]利华.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5周年而作[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5).
[11][15]列宁.哲学笔记[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8,23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1.
[1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略论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辨
下一篇论文:论毛泽东遇强更强的战斗精神及启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