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老子》无为思想与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比较_经济人假说-论文网

时间:2014-11-08  作者:周建波,冯靖玉,丛月芬
可以看出,理性人假说作为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假设之一,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理性的外延逐渐放宽,越来越具有普适性。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假设。

1.无为而治思想的“有私”假设

和经济自由主义的自利人假设相对应,“道法自然”思想的理论假设是“有私”。《老子》第七章中写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圣人通过无私的行为方式而最终成为众人的领袖——身先;同时实现常保自身安然无忧——身存。虽然这里没有明确阐释,但不难看出,人的行为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是“有私”的。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奉劝统治者不要再压榨百姓已增加自己已经有余的财富,而是要自觉地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财富,还会有利于保全自己的财富,达到长远的财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可见《老子》在这里阐述的仍然是一种个人只有在为他人利益服务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私利的思想。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中强调的是通过市场要素的组合与人的自利心相结合来实现别人和自己的利益,而老子则强调通过符合“道”的行为,即有意识地约束自己对利益的追求,实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效果。

2.无为而治思想的“不知足”假设

《老子》第四十六章中提到:“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这里,《老子》试图说明私和欲是同道本身的朴素纯真相抵牾的。在《老子》看来,过多的积累私人财产就破坏了道,违反了自然,原因是统治者过多的积累财富会导致被统治者、被剥削者用暴力反抗,而使统治者积累的财富连同社会势力本身都无法保全,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人的基本行为动机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这段对统治者贪得无厌表现的具体描述中,更可以看出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这一理论假设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性人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在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利益最大化问题时,每个理性人都面对着一定的预算约束,而《老子》并没有明确这一点,它更强调统治者要约束自己无限的欲望,减轻人民负担,从而实现自己统治的长久和稳定。显然,《老子》是把统治的长久、稳定看作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特殊的“预算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有相近的理论假设,即对人的追求自身利益的假设和在一定约束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其实,双方有这一相似点并不足为奇,《老子》和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尽管所处时代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人的本性、行为准则并没有因为外在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根本的差异。它们都看到了人性之“私”所带来的弱点——必然导致对物质利益的争夺,而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道德、礼仪、友爱等品德方面难免缺失,社会的不稳定随之产生。然而,《老子》和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在解决矛盾的方法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强调通过市场要素的组合与人的自利心相结合来实现别人和自己的利益,着眼于来自市场的外部压力,《老子》则着重于人的内在的自我克制;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着眼于眼前利益、物质利益,《老子》则着重于长远利益以及政权稳定等非物质利益。

双方所以产生这些不同,是与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老子》产生于自给自足经济为特征的小农社会,除了家庭和宗族成员外,人和人之间的联系非常弱,这使其无法通过现实外部约束有效地规范人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人口流动性弱也使得人和人之间构成了类似于长期博弈的关系,这驱动着人看长远利益,又为通过自我约束规范人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西方经济自由主义产生于在工业革命前夕,其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处在持续强劲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导致人口流动性加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长期博弈转变到了短期博弈乃至一次性博弈,这驱动着人们看眼前利益。在这种自我约束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外部的市场压力,即用脚、用手投票的办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人的流动性的加强,也使这种用脚、用手投票的办法成为可能。加之人和人之间通过交换和契约紧密联系,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动力约束他人,这就保证了来自外部市场约束的切实可行。

三、“无为而治”与经济自由主义下的政府管理思想

基于相似的人性假设,《老子》认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要清净无为,顺其自然。“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如若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少干预民众生活,让经济自动运行,做到“太上,下知有之”,即民众仅仅知道有这么一个君主存在,但不会感受到君主对人民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这样民众将“自化”,“自正”,“自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公允价值:谁是最后的赢家_计量方法-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自由之悖论—黑格尔悲剧观视域下的《伊甸园》_悲剧的本质-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