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思潮空前活跃,对当时乃至后来的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思潮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和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当前,在改革开放、思想活跃的社会条件下,了解这两大思潮的主要观点以及正确认识和评价它们,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
论文关键词:近代,社会思潮,大学生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为了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提出了种种政治、经济和思想上主张,形成了反映其根本利益的思想倾向和社会思潮。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思潮空前活跃,对当时乃至以后的青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出现的众多社会思潮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可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了解这两大思潮,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警惕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意义十分重大。
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一)产生的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其社会根源,在迫切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需要的促成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民主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念和方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并试图以“国民革命”的手段来达到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
(二)主要观点
1、通过“国民革命”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论文,建立自由、平等的共和国。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封建君主制是各族人民的地狱,封建君主都是私其国、奴其民的,而人民毫无权利,是任人驱使、宰割的奴隶。孙中山在揭露满清封建专制政权的种种弊端,指出必须迅速消除“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1]的社会政治状况的同时,阐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则以及摧毁封建暴政、建立共和的途径――采用“国民革命”的暴力手段。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用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选举制度等又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重要内容。经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主要以欧美作为仿效的对象,总统、国会和宪法成为其主要象征论文发表。但是,这一按照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建立的共和国仅存了三个多月,就遭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破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取了,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这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
“自由、平等、博爱”是近、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自由、平等、博爱”是近、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政治口号级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政治口号,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活动的重要摘要特征的民主主义国家。
4、三民主义
中国民主革命的最高成就就是提出了三民主义,它是中国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包括民族、政治和社会等三方面的革命任务,具体表现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即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国家;民权主义即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民生主义即通过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达到平均地权、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的目的。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条件,民权主义是关键,民生主义是补充与完善。(三)评析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为一种与封建主义相对立而产生的资产阶级思潮,在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直接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要求独立、追求民主和实现国富民强的强烈愿望。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流,鼓舞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为之实现而进行的英勇斗争。在这一思潮指导下进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起了先导作用。
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政治思想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没能彻底认清反帝斗争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对民主革命的有效开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且,他们的反封建斗争也未能真正触及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由革命派所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主义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无力,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历史表明政治论文,中国资产阶级无力将其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政治思想贯彻到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没能取得彻底胜利。因此,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肩上。
在长期的革命和探索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广大先进青年逐渐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实际上是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所享有的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不会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也不可能成为国家主人的。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才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才能使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尤其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受资产阶级抽象的民主、自由等口号的迷惑和影响,产生了一些崇洋媚外的错误认识。这除了与这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区分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缺少鉴别能力息息相关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革命先辈为实现民主而付出惨烈代价的深层次理解,因此缺少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所以,正视、深思并坚决抵制这种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大学生迫在眉睫。
二、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产生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否定一切国家政权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它从极端个人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宣扬个人绝对自由,主张不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就建立所谓的“绝对自由”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无政府主义思潮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欧洲就已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蒲鲁东,德国的施蒂纳,俄国的克鲁泡特金等。该思潮于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其流行和没落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为传入和初步传播时期;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为进一步广泛传播时期;五四运动后,尤其是在经过与马克思主义论战后,由高潮逐渐分化并最终彻底衰落破产的时期。
(二)主要观点
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反对一切强权与一切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宣扬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起因在于互助,而国家、政府等强权的存在扭曲和破坏了人的本能,从而产生了诸如不平等、不自由、不和平等社会现象。“是故政府者,剥夺自由,扰乱和平之毒物也。”[3]因此,要反对一切强权,反对一切国家。与此同时,他们还宣称:“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政治论文,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的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强权这东西早应该‘伸腿’!”[4]也就是无政府主义者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又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论文发表。
2、主张绝对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联合,反对一切约束。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一切约束,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核心。依此出发,他们反对一切强权,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把个人自由、个性发展以及个人奋斗夸大到极端的程度,认为“互助”、“性善”是人类的本能,并且把建立一个无命令、无制裁的“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作为他们的奋斗目标。
3、反对有计划的社会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在生产方式上,无政府主义者从维持自由涣散的小生产的观点出发,反对有组织有领导的按计划进行的社会大生产,主张“将一切生产机关,委诸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在分配方式上,无政府主义者以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观点攻击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主张实行按需分配,只有这样,革命才是平等的、彻底的。
(三)评析
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传播历程,在马克思未传到中国之前,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人们中间特别是小生产者中曾经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无政府主义迎合、顺应了中国小生产者的经济状况及其思想特征,即中国小生产者人数众多且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深受多重压迫,革命性很强但缺乏坚韧性与组织性,并且易感情用事、好走极端,以及目光短浅,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等等,由此为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并不断壮大提供了温床。
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流传,人们越来越认清了无政府主义的本质,它是严重脱离了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后来完全走上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道路,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严重障碍,正如刘少奇回忆当时情况时说:“在起初各派社会主义的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是占着优势的,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到处都与无政府主义的拥护者争论着、斗争着。”[5]最终无政府主义招致了人们的抛弃,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虽然说那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无政府主义已经覆灭了,主要在于其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规律,因此它的没落是必然的。但是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我国仍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会复活。正像列宁所说的政治论文,“还会在特殊的或多少特殊一些的环境里,由于意外的原因,总会以稍微新一点的形式,披上前所未见的外衣或作前所未见的装扮,重新表现出来。”[6]而最容易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便是广大青年学子,他们具有既勇于探索真理、乐于接受新事物,又易冲动、不够成熟稳重的两面性,当社会处在急剧变化时期,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无政府主义者利用,从而达到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在1989年发生的动乱和暴动中,极少数人在青年中煽起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明证。此外,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时期的大学生,也容易受到无政府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逐渐背离乃至抛弃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转而信奉起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行为上出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倾向。这些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当前,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无政府主义思潮,深刻认识无政府主义的谬误和危害,彻底地肃清这种思潮的影响,同时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始终朝着理性、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民报(第1号)[J].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2页.
[2]罗耀九.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6).
[3]葛懋春.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版,1984:第270页.
[4]葛懋春.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版,1984:第400页.
[5]刘少奇.五四运动的二十年[J].中国青年,1939,(2).
[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