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论传统伦理对农民价值观的影响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价值观问题以及生活意义和人生观的问题,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数千年来的伦理传统在农民价值观的确立和变化中始终产生着深远影响,解读这些影响有助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确立。中国传统伦理是一个相当宽泛和意义丰富的概念,这些文化在中国农村的存在和影响,主要是数千年来的重人伦、轻鬼神,重此岸、轻彼岸的儒家文化。
关键词:传统伦理,农民,价值观
 

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价值观问题以及生活意义和人生观的问题,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数千年来的伦理传统在农民价值观的确立和变化中始终产生着深远影响,解读这些影响有助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确立。

中国传统伦理是一个相当宽泛和意义丰富的概念,这些文化在中国农村的存在和影响,主要是数千年来的重人伦、轻鬼神,重此岸、轻彼岸的儒家文化。论文大全。事实上传统伦理在农村的影响主要是儒家倡导的伦理理念对农民的影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具体的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如商代“六德”提出的“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范;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孟子继孔子后,提出了“四德”、“五伦”, 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 ,张岱年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这是对传统伦理文化做了较全面概括。

1.传统伦理对农民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伦理在农村更加根深蒂固,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在中国封

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就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建构起来的。

1.1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对农民价值观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是农民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导向,同时中国农民受儒家“家国天下”思想的影响较大,因此强调个人对宗族、国家负有很强的道德责任,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也就是个人必须服从宗族和国家的利益,遵循集体主义原则,不允许把个人利益放在宗族、国家利益之上。如古代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对这一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封建伦理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其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的性质。

1.2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传统农业的生产使得农民对土地有着极大的依附性,靠农业谋生的人被捆在土地上,形成了终老是乡、世代定居的生活常态。因此,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因此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重私德,而轻公德(团体道德)的传统。”[1]

在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格外注重“人情”和“关系”。由于血缘、地缘以及各种裙带关系、利益关系,人们相互扶助助,结成密切关系,但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亲疏贵贱之分,农民交际圈的狭窄导致农民的自我封闭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宗法家族观念和盲目排外心理,血缘亲族间的团结互助被高度重视。新中国建立以前, 在农村这个以家族为世代群居方式、以土地私有为的社会,盛行家族主义伦理。其内容主要以世代积淀、约定俗成的乡规乡约、 家法族规作为主要的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持道德风尚的准则,包含了许多礼治内容:基于自然血缘基础和社会历史内容的孝悌观念,确立了老人和长辈的自然权威。 形成了入则孝,“父慈子孝”、“父虽不慈, 子不可以不孝”;“出则悌,恭敬、顺服年长者”等观念。论文大全。

1.3农村家庭伦理关系的认知

传统伦理文化对农村家庭伦理的确立和影响极为明显,长期以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家族社会体制, 它对中国伦常有重大影响,“几千年一贯的宗法式的‘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基石和核心。 ”[2]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中,父子、夫妇、长幼属于家庭伦理,封建社会的亲疏关系就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的,近亲的关系和疏远的关系。除了君臣关系之外,家庭关系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如我们常说的,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父虽不慈, 子不可以不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传统,使得很长的时间里农村家庭的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事实存在,以及农民对“不肖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

1.4义利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重义轻利。孟子的一段话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根据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划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倡导要做讲究大义的君子,而不做只讲利益的小人。中国伦理思想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入世尚仁,重义轻利。古代的义利观要求人们在求利的过程中要符合义的规范,这样才能人人各得其利,反对一味追求私利,提倡将求利的欲望升华到谋民利、国利、天下利的高度。正因为如此,形成了中华道德强调以义为上,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优秀品质,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重义轻利是长期形成的传统,当然这样的认识不可避免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在一段时期,也使得农民在对待义利关系上的困惑,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对农民价值观的确立做好引导,尤其待传统伦理的文化时必须慎重和理性。

2.彰显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引导农民形成正确价值观

中国传统伦理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影响,具有片面性、局限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传统伦理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农民的价值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利用传统伦理的合理价值去引导、规范农民思想道德,自觉摒弃传统农民意识观念中的负面因素,重新铸就一种新的文化性格,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化超越,是形成农民正确价值观的当务之急。

2.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伦理建设

要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目标,就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出现多样化。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民思想的的进一步发展,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是关键。核心价值观念来源于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道规范,“八荣八耻”是目前农村伦理建设的根本指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也是多种优秀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农民应当坚持和提倡社会优良传统,反对和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作出道德选择、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2.2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村和谐伦理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农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产生矛盾的同时,必须认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将成为一个方便整洁的生活场所,村庄不仅有文化,有道德压力,有归属感,还是一个具有价值导向和塑造功能的文明社区,这将成为农民共同的价值取向。论文大全。

2.3加强法制教育,实现从血缘伦理,向法制伦理的转变[3]

我国农村的道德体系长期依赖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形成了以家族制度为道德保障制度的血缘伦理,农民思想中家族势力观念较重,在现代社会,应该改加强法律建设,从而重建道德体系。首先要通过普法宣传与教育,树立农民的法律意识,明确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经济关系中应遵守的法律规范,并通过法律的宣传和惩诫机制将法治要求内化为农民的道德观念。其次,要充分发挥家族力量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如整合凝聚村庄力量、调解纠纷、 组织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和倡导教育等,促进农民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

2.4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指出: “在决定一个人现代性之中,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直接的独立的因素。”[4]科学文化知识对形成认识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慧, 挖掘潜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应该借助于教育这个的软手段。农民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时期内化。因此必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帮助广大农民树立民主理念和公民意识,使之逐渐走出以个人、家族本位的狭隘意识,从而农村思想道德观念层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确引导家族观念,从狭隘的家族主义转变为以国家、集体为重,兼顾个人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有所改观,但与城市教育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仅仅依靠义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进行农村教育制度创新。尤其针对传统伦理文化的长期影响在广大农民中形成的深刻观念意识的合理引导与科学教育上,农村的教育必须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露璐.乡土伦理[M].人民出版社,2008,17
[2]余泽娜.重建农村伦理体系[J].探求.2008,(6),20
[3]刘红云,张晓亮.关于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的重建问题[J].理论学刊.2007(9),59
[4][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0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略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
下一篇论文:论各国宪法下结社自由权实现之保障问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