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要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
关键词:民主政治,中国特色,制度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政治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终于深刻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要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作为基本制度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这些显著特点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明确地意识到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明确地意识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必须努力创造和寻找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制度和形式;明确地意识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法治与民主密不可分,坚定地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纳入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中,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走上了法治民主的发展路径,从而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的巨大飞跃和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成功创造,极大地增强和提升了中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列宁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可以骄傲和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引下,创造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还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其优势和特点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是说这条道路已经很成熟和完善了,而是说这条道路已经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已经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完全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将越来越完备,其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必将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论文参考网。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符合中国的国情,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也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1.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依、执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民主政治尚未制度化、法律化,使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民主是通过法定程序表达的多数人的意志、以严格的法律规范为保障的政治制度。论文参考网。建国以来,由于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不完备,法治因素很薄弱,人治因素很多,许多行为规范缺乏法律准绳,执法机制受阻现象比较突出,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者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等不良现象。
2.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封建传统文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致使性上、唯书、中庸、守旧的心理意识比较突出,而自主、参政、开放的心理意识比较淡薄。公共管理机构只强调政府人员的素质,却忽视对政府人员监控机制的建立。政府人员往往以主人身份“恩赐”给人民一些实惠,而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忘记“公权”是“私权”所赋予的,忘记任何时候都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3.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在现阶段,我国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很高,最需要教育资源的地方,却离教育资源最远。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倒挂”现象,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例如,同在湖南省,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在长沙;而在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相对较强的芙蓉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零收费”政策。论文参考网。由此不难看出,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差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越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所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妨碍着民主政治的加速发展,也妨碍着一些民主政治措施的有效落实。
4.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年度大事,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翔今年因为腿伤再次缺席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他们指责明星委员“身在其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谋其政”,是对公共资源和政治资源的浪费。客观地说,简单地谴责刘翔等明星代表委员缺乏“责任感”,缺乏为民代言的公共精神,也是有失厚道的。毕竟这种代表委员身份可能是被“授予”的而不是自己“争取”的。我们应当反思如何从程序上保障公众以及候选人在选举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实现“人民代表人民选”,保证选出的代表委员能够“在其位,谋其政”,而不是挤占着宝贵的公民参政议政通道却连个人影都见不到。
上述因素的同时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首先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将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制度问题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这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民主政治建设如果缺乏具体的制度化内容,就很难有保障。因此,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在现阶段应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无论是民主还是集中,他们都是政治体制的外在表现,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而这表现出对利于同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是建立在广泛的民主生活基础之上的集中,才会对我们的政治发展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离开民主的集中就是专制,这是与现实政治发展背道而驰的。纵观当代社会,几乎所以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了一定的民主政治,这种广泛的吸取民意的国家行为,就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
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和归宿。任何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所需的一切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都是在国家统一管理下实现的,包括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最广泛的民意,将其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集中是民主的归宿的问题。举例来说,当九一一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最为广泛的共识,而布什总统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开始了以反恐名义而进行的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这就是民意的集中,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2.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律的制定应该是建立在广泛的民主意志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在立法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坚持以代议制为基础、以国会或者是议会作为立法机构。将民意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说明了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是有这样的法律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律。当然前提条件是,法律的制定者来自人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能够做到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一方面,民主政治生活必须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任何突破法律范围的活动,即使是民意的体现,也未必是可以肯定的民主行为。一切以民主的名义轻视法律、践踏法律的做法都是必须受到约束的。另一方面,法律可以保障民主行为有序的进行,它可以为民主政治生活提供合法的场所,可以保障不同政见者言论自由不受异见者的非法侵害等等。
3.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民意之间的关系。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是民意的一种表达途径。但是民意的正确与否并不能够通过民主来加以测定。在古希腊的雅典,一项重要的民主内容就是民主法庭,而就是这个民众法庭,却将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苏格拉底判处了死刑。所以说,民意体现了广泛的诉求,却未必一定体现正义与科学。特别强调一下,一个文明程度越高、公民个人文化素质越强的民族,它的民主政治生活才会产生更多的正面效果。此即所谓真理有时只是攥在个人手里。所以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
4.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民权的关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只是一种争取最为广泛的民权的有效方式。所以说,民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现代民主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体现对民权的追求与保障。所谓民权,即是指公民权,也是只认得自然权利。西方国家更多的将其称之为“人权”。这种权力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生存权。没有了这个最基本的权利,其他权利都是空谈。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权、保障人权才是民主政治的最终目的。所以说,民主是手段,民权是目的。明白了这一点,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够突破民主的阶级性,才能够最接近全民的民主。
参考文献:
1.柯彪.党内民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逻辑起点.党政论坛2010年1期
2.刘德林 白文丽.中国式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研究.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1期
3.杨德山.试论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期
4.王浩斌.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困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滕勇 林怀艺.从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协调性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