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山穷水尽疑无路,曲径通幽天地宽——对阅读教学指导感悟现状的思考

时间:2015-12-27  作者:吴婷

摘要:当前,由于部分教师认识的偏颇,感悟的“尴尬”体现为:“空”、“虚”、“假”的感悟。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感悟是一种洞悉性的领悟。一方面,它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强调“自得自悟”,另一方面,感悟仍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作用。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1、引导潜心涵咏;2、引导联系语境;3、引导比较品评;4、引导丰富想像;5、引导切已体察。
论文关键词:潜心涵咏,联系语境,比较品评,丰富想像,切已体察

山穷水尽疑无路——遭遇感悟的“尴尬”与“失落”

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静心观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出于对感悟的理解偏颇,导致感悟失落,教学无效,不少学生的感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致使感悟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一、万马齐喑究可哀——放任自读“空”感悟

【案例1】《艾滋病小斗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快速默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无人举手,或翻着书寻找答案,或低头不语,或偷眼四望。)

师:怎么会没有感悟呢?再好好想想!

生:(仍无人举手)

师:(急了)再默读课文,好好想想!

过了几分钟,总算有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生:小恩科西很坚强。

师:很好。还有吗?

……

生:老师,课文说小恩科西“终于”离开了我们,“终于”是指费劲努力才达到目的。用在这里感到好像盼望他死去似的,为什么这儿用了“终于”这个词呢?

师:(显然没有预料,有些慌乱,随后微笑着)答案就在书里,自己去朗读感悟,看看能不能理解。

结果学生读来读去,仍读不出个所以然,教师也一直没有指导解疑。下课我问那个学生,他说没有找到答案。

【反思】快速默读,仅仅是快速默读,学生还没来得及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怎能读出感悟?再者,老师在疑难处、甚至是关键处,没有点拨与引导,而是津津乐道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体会来,读出韵味来。 对于阅历较浅的小学生来讲,“自己读”真的可以解决那么多问题吗?没有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朗读,怎能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浅尝辄止“虚”感悟

【案例2】《雨点》教学片段

师:雨点在池塘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师:雨点在小溪里干什么?

生:雨点在小溪里散步。

师:谁知道“睡觉”是什么样子?做一做动作。“散步”又是什么意思?

生表演,然后做动作读书。

“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明白了。而“睡觉”“散步”在课文中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才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但是教师仅仅就文论文地带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因此,学生也无法走进课文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种感悟是虚的,是浅尝辄止的。

三、多少楼台烟雨中——零敲碎打“假”感悟

【案例3】《司马光》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第二节,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生:这一段有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是说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

师:谁知道他是怎么掉进去的?

生:他是一不小心掉进去的。

师:你能读出“一不小心”的感觉吗?

指名读第一句。

师:别的小朋友都怎样呀?

生:都慌了。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他们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来练读这一句。

指名读。

师:你还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吗?

师:那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生:他没有慌,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不慌。

生:聪明。

师:那个掉进缸里的孩子最后怎样了?

生:掉进缸里的孩子得救了。

上述案例中,仅几十字的四句话,教师提出了不下十个问题,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一问一答,围着课文绕了十几个圈子,而用于读课文的时间仅不到两分钟。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又缺乏深层次的引导点拨,因此,学生读的七零八落,悟的一头雾水,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曲径通幽天地宽——追求感悟的“真实”与“有效”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对话中,学生凭借语文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有别于一般的感受,它是一种洞悉性的领悟。一方面,它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强调“自得自悟”,另一方面,感悟仍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和作用。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以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悟的几点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涵咏工夫兴味长——引导潜心涵咏,感悟文本。

【案例3】《海伦·凯勒》教学片段

(一)师:海伦是一个怎样孩子?她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轻声初读)

生:我感觉海伦是个很不幸的孩子,小小年纪就遭遇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厄运。

生:我也感觉到她的不幸,但我更觉得她是一个很勇敢的孩子。

师:说说理由。

生:她没有因为看不见,听不到就不想生活下去了,而是非常努力地学盲文、学说话。

生:她给我的印象也是非常坚强。

生:海伦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孩子。不仅想学好盲文,还要开口学说话。

……

(二)师:是的,从课文里我们知道了小海伦的不幸,我们更能感受她的坚强勇敢,又是哪些词句让你的心触摸到她的不屈不挠和坚强勇敢呢?

(默读,边读边做记号)

生: 我从这几个词感觉到她的不屈:“她拼命的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生:我能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海伦的坚强和不屈不挠:“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生:还有:“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三)师:出示片段

“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师:默默读,慢慢品,这样的情景让你感觉到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再次默读片段)

生:海伦想象中的情景非常美。

生:我感觉她虽然看不见,但是脑海里有一个非常美的世界。

生:她想象中,她身边所有的东西都非常美。其实她的面前只是一片黑暗。为什么她能把令人恐惧的无边的黑暗想得这样美丽?

生:我觉得那是因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生:因为她非常乐观,也非常开朗。

生:她用她的手触摸这个世界,但是却是用心感受这个世界。

生:她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生:她不仅从不幸中站起来,而且有把自己的爱倾注到了其他的残疾人身上。

生: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她自己心灵是美的。

生:我看过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很感人。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山东临沭方言的声、韵、调调查简况
下一篇论文:被字句中“被”的句法功能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