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如果把一句带有预设语的话带入到一定的语境中,原话中的预设消失,如:
(14a) Mark didn’t successfully made the model.
14b) Mark has tried to make the model.
(14c) Mark didn’t successfully made the model, in fact, he didn’t try it at all.
从上例可以看到,由(14a)句可以产生(14b)句的预设,而在(14c)句中,由于说话人已经否认了Mark尝试过去做模型,那么(14c) c句就不可能产生(14b)这样的预设了。通过对于预设撤销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语境的变化(由语言及非语言因素导致) ,预设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基于真值条件语义的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用基于语境变化的基础上的语用学预设方法上加以补充说明。
3、语用预设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预设的概念首先是基于真值逻辑语义学,并且和真值命题紧密相关,但预设的这种语义特征只能解释部分预设现象。根据语义预设观,真值命题是命题的语义预设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有的话语意义并不属于真值条件,我们常常需要从语用的角度来观察预设。
语用预设与说话人和说话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和受话人的态度、信念、意图等。它传达的是发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者为保证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交际的成功,必须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作出假设,以便决定哪些是断言信息,哪些可以作为背景信息。作为一种预设,语用预设不一定具有真实性,但它必须是发话者的一种信念,并且至少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或者能为交际双方所接受。语用预设与语境也密切相关。“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推论”。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语用预设的基本特征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互知性(mutual knowledge)或共同性( common ground) ,语用预设为交际双方所共有。所谓互知性指预设是说话人和受话人或一般人所共知的信息,为双方或多方所了解,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受话人的理解,往往局限在谈话双方所共知的。例如,
Speaker A: What about inviting Simon tonight?
Speaker B: What a good idea; then he can give Monica a lift.
这里的语用预设,其中有: ①说话双方A 和B都知道西蒙和莫尼卡是谁; ②西蒙有交通工具; ③很有可能是一辆小汽车; ④而莫尼卡目前没有交通工具。上述信息为双方所共知的。
(二)适宜性(felicity) ,预设与语境紧密结合,它决定句子和语段在特定语篇语境中,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因为同一话语因语境不同而暗示着不同的预设,发话人发出话语的预设不一定能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因此,发话者要正确的发出言语行为,并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这个言语行为。例如,Mary didn’t clean the room. 这句话可以在许多不同的语用预设下说出来:
①Someone has cleaned the room.
②Mary has done something, but not cleaned the room.
③Mary has cleaned something, but not the room.
(三)主观性、隐蔽性和单项性。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指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Leech ( 1981)曾说,“在说X时,说话人自认为Y理所当然是真的”。语用预设具有可撤销性,这种特性“取决于说话人的态度和信念。”语用预设的隐蔽性是指预设的部分是隐含的,如果不留神就会把说话人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语用预设的单项性是指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与说话人而存在。
四、结束语
总之,预设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预设的语义分析从逻辑语义出发,根据语句内部的词汇意义及结构来分析其预设,受词汇意义的制约性大,因此相对稳定,便于分析和理解。但其忽视了言语交际中的各种动态信息,不能完整解释预设现象。这为预设的语用分析提供了可能。同时,预设的语义分析是语用分析的基础,完整的预设理论必须包括语义和语用两部分。因此,对预设的语用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不能过分强调预设的语用分析而忽视其语义分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P·F·Strawson. Introduction to Logical Theory[M].London,1952:175.
[2] 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0-282.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24.
[4 罗雪梅. 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P75
[5] 马崴. 语义学及语用学中“预设”问题的若干研究. [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 P27
[6] 姚琴. 语义预设探究. [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P79
[7] 王扬.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P141
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