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义预设及语用预设

时间:2015-11-06  作者:项 敏 李江华
如:

 

(4a)Mary got her Ph. D.

(4b)Mary died before she got her ph. D.

(4c)Mary did not die before she got her ph. D.

显而易见,(4a)可以是(4c)的预设,但是不是(4b)的预设,也就是说肯定形式与其否定形式是不同的,这也是预设语义分析的又一问题。以上的分析都是从句子内部的逻辑语义出发,讨论的语义预设的局限性。语义预设理论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联系语境。

2.2.3 预设的语义分析脱离了语境

预设的语义分析没有考虑语境,但是在现实的交际中,预设往往是交际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预设。这样一来,讲话人讲出话语时,听话人就可以根据语境和相应的预设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

(5)共知前提:久旱无雨

A:天下雨了!

B:庄稼有救了!

(6)共知前提:连续的阴雨天

A:天下雨了!

B:今年的收成完了!

(7)共知前提:酷热的夏天

A:天下雨了!

B:这下凉快了!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预设实际上是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它引导交际顺利地进行下去,听话人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断。语义预设把预设相对固定化、程式化,满足不了对语言实际使用中各种不同情况的解释。

2.2.4预设失灵( presupposition failure)

“预设失灵”一直是语义学真值条件下一个难题,在语义学中我们认为用姓名或肯定描述( definite description)指示所产生的预设必然认定姓名或被描述主体的存在。例如:

(8a) Mark is a deaf man.

(8b) Mark exists.

或,

(9a)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9b) There is a king of France.

按照真值逻辑, a产生b的预设是毫无疑问的,但前提是Mark和The king of France确实存在。但是假如Mark和The king of France不存在,这种真值条件下的预设关系还存在吗? M ark is a deaf man和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两个句子有真值吗?它们是真实(true) ,虚假(false)还是它们没有真值,产生了真值缺损( truth value gap )呢? Russell ( 2 )曾有过的著名的解决方法,它的办法是:法国国王是秃子这句话是真实的需要且必需满足三个条件:至少有一个主体是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个主体是法国国王;任何是法国国王的主体是秃子。这个办法表面解决了真值缺损的问题,按照这个方式,上例就不存在有无真值的问题。例子Mark is a deaf man和The king of France被认为是虚假的。但是它也付出了代价,那么在语义描述和表面语言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用这么多前提来判断一个姓名是否太过复杂?且这样一来预设和蕴含( entailment)就相似了。但是如果说这个命题非真非假,它没有真值,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满意的结论。因为按照真值逻辑的标准,如果是一个命题,那么,这个命题必然是真实的或虚假的,两者必居其一。现在让我们再从语用学预设的角度观察这个问题,这样问题就不大了。语用学中的预设是建立在说话人认定听话人知道被指称对象的前提下的。这时预设失灵就从真值条件语义学下的陈述真值的问题转移到语用学中是何种惯例使说话人使用肯定描述来指示的问题上了。

2.2.5、预设撤销(defeasibility)

真值条件语义学碰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预设撤销”。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语境下,一个句子原有的预设会消失。预设对语境因素的敏感使我们很难用真值条件语义学的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我们用叙实动词(factive verb)“know”来造句,那么在分别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做主语的情况下,预设关系是大不一样的:

(10a) Mark does not know that Mary understood it.

(10b) I don’t know that Mary understood it.

(10c) Mary understood it.

从(10a)可以产生预设(10c),可以知道Mary确实已经懂了这个问题;而从(10b)到(10c)的预设关系则不存在了,“我不知道Mary懂这个问题”已经否认了(10c)的预设。另外在Levinson如下的著名例子中也说明了“预设撤销”的问题:

(11a) Su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11b) Sue finished her thesis.

这时预设关系是成立的, Sue显然已完成了论文。但是,我们如果用动词‘die’来替换动词‘cry’,则会发现情况变得大不一样了: Su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此时句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产生“Sue完成了论文”的预设,因为死人是不可能写完论文的。语境的改变使语义学概念下的预设消失了。那么如果说“预设”是否产生很大程度依赖于相应的语境知识的话,我们此时应该来研究一下语用学的观点,即将说话人、听话人的所知及说话人对听话人对话题所知的情况的设想考虑在内,而不仅仅是采用语义学的预设观点将句义关系限制在句子和句子之间。从语用学对于预设的观点看来,上例是属于非语言因素造成的预设撤销。它是指说话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和某一预设相矛盾,导致预设的消失。人死了之后是不可能写出论文的,这种双方共有的常识导致了预设的消失。而除了一般常识外,说话双方对于某一特定情景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引起预设撤销,例如:

(12a) Mark won’t regret doing Linguistics.

(12b) Mark did Linguistic.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 regret这个叙实动词在一般条件下都会产生预设,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种语境, Mark在研究语言学后有些后悔,可能因为研究工作比较枯燥乏味,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不后悔了,此时Mark研究了语言学的预设当然是成立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语境假设,说话双方都知道M ark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学习语言学,那么这种预设也就自然不存在了。由此可以看出真值条件语义概念下的预设不得不让位于随着语境变化而作出的调整。另外有句法改变而引起的语境变化也同样可以导致预设的撤销,我们仍然沿用上例中的叙实动词regret为例造句:

(13a) Mark will regret doing Linguistics.

(13b) Mark is/will doing Linguistics.

一般来说我们由(8a)可以得出(8b)的预设,然而,如果将(8a)句并入到一个复杂句中如: If Mark does Linguistics, he will regret it.

这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句子已不可能得出上面(8b)的预设了,此时Mark既没有在学习语言学,也没说将要学语言学。

回过头来,我们既然谈到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预设撤销,那么现在就来看一下由语言因素所导致的预设撤销。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无为方言中的语气词
下一篇论文:浅议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