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调查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儿化与轻声这两种语法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界在这两个细节上的研究成果与疏漏,以期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路,完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内容,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语音。
论文关键词:儿化,轻声,对外汉语教学
正文:
儿化与轻声是现代汉语中重要的特殊音变,是现代汉语语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成为很多汉语学习者,尤其是非北方方言区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的难点。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目的等各方面的特殊性,使儿化与轻声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本文搜集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与轻声问题的专门研究论文,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希望在能对今后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这一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
1、儿化
儿化是北京语音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李思静先生的研究考证,在汉语北方方言中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1]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2]也吸收了北方方言中广泛存在的儿化词。由于儿化这一现象的复杂性,究竟在普通话中吸收多少儿化词汇,吸收到什么程度,在学界一直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位。李延瑞认为:“儿化韵本身所具有的区别词义、词性,表‘小’,表喜爱等特殊表达功能,也使它在普通话里不但不会轻易消失,而且有可能扩大使用面。”[3]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来看,儿化都是现代汉语发展历程中不容分割的一部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不能完全忽视儿化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文献综述
早在1991年,钱学烈就对《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的儿化词》[4]进行了统计,指出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化来人为对儿化词加以限制,让普通话能与北方方言严格区别,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降低对外汉语教学难度。文章还指出儿化与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密切联系,建议在《语法等级大纲》相应位置作适当说明,指出其规律性,并将儿化词的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统一起来。
2002年,胡晓慧的论文《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通话“儿”化韵的规范问题》[5]对当时流行的多本对外汉语教材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当时的对外汉语教材在应用儿化词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强、规范性差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在对外汉语教材处理儿化词原则上的看法。
徐越在2005年发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的现状入手,指出了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前人关于儿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儿化与特定的词语相结合进行词汇教学,实行控制儿化词数量的定量教学。文章涉及了大纲、教材、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对原因的分析鞭辟入里,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对外汉语儿化教学问题的重要论文。
2007年,纪正红发表了《对外汉语中的儿化教学》[6],对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的情况、产生的原因以及学界对儿化的语言性质讨论进行了总结。该文特别重视儿化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应采取的对策。
2010年,徐越再次发表论文探讨儿化教学问题。文章《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的标音问题》[7]认为《汉语拼音方案》中“原韵母+r”的儿化标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掌握儿化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统计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了数据支持。徐越分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儿化不采用“原韵母+ r”标写的原因,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也应取消这种标音方法,提出了两种可互相补充的儿化标写方法,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儿化最好采用实际读音标写。
此外,还有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儿化教学的专门论文。杨刚在《云南方言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问题》一文中在对云南地区儿化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与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适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在不同方言区进行对外汉语儿化教学的具体问题来说非常重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而梁蕊则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对儿化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章《泰国学生学汉语的儿化偏误分析》基于泰国法政大学中文专业四年级学生的习作而建成的语料库,进行儿化的偏误分析,找出偏误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也为我们提供了从学生的国别进行分类儿化教学的新思路。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
1、轻声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2],“轻声”定义为汉语音中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轻声的音变情况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且学界对于那些词的轻声应归入普通话还没有定论,各色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也比较混乱,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外国学生在学习到这个部分时时更加容易产生混淆,加大了其掌握的难度。但轻声又和儿化一样,属于普通话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部分轻声又有辨别词义的作用,不能取消这项教学。不但在本体语言学的研究中应注意轻声问题,专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进行研究也很有必要。
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轻声问题文献综述
最早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探讨轻声教学的是米青。文章《普通话轻声教学刍议》[8]发表于1986年,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缩小轻声词的范围,只教其中有规律的轻声词。而钱学烈在《谈谈<汉语词汇等级大纲>(试行)中的轻声词和儿化词》[4]中同样对《汉语词汇等级大纲中》的轻声词进行了统计与研究。指出可以通过语言规范化限制普通话中的轻声词,帮助外国学生理解。
1996年,郑秀芝发表论文《谈谈对外汉语课的轻声教学问题》[9],这是专门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研究轻声教学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专门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了留学生对轻声掌握不好的原因,介绍了自己在外汉语轻声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方法。这篇论文的发表启发了更多的学者进行对外汉语轻声教学的研究。
2006年,张虹在《日本学生双音节词轻声偏误及习得分析》[10]一文中以日本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在学习双音节词时产生的轻声偏误类型、偏误变化状况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化石化”等问题,分初级与中高级两类进行调查分析,立足课堂教学,思考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各项因素以提出相应对策。
2007年,孙玉卿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应重视轻声词的注音问题》[11]一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所收录的轻声词为例,分析了轻声词分必读轻声词和轻重两读轻声词两类,指出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对轻声词的注音应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轻声词采用不同的注音方式,以减少必读轻声词的数量,减轻外国学生学习轻声词的难度。
2008年,山东大学黎小力的论文《面向二语习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轻声词研究》[12]针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对双音节轻声词的形式与意义的联系进行阐述,判定双音节轻声词的必读与两读的分类,选择其中全部归属于双音节轻声词的复合趋向动词,进行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指出其产生偏误的主因:对语法意义的类型及立足点的不同缺乏认识及搭配限制的不了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