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新的语文教材中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课,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把综合性学习课的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无限的语文世界中自由探索。
论文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认识与探索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如一剂催化剂,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新的创造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但是这课怎么上,我们很多老师感到有些困惑,感到把握不住方向,缺乏相关的指导或建议。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本身的内在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扩展知识、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用语文。语言文字是工具,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课外有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因此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这样肯定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观察、理解等各方面的能力。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论文,这是基于综合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它的课程设计具有模糊性、生成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的特点。模糊性:综合性学习课的学习摘要课堂。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诸如“我是城市小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环保小卫士组,城建小博士组,文明使者三组,并让他们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进行交流。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实施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经常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活动方案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掌握语文知识,形成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一阶段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通过相互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综合性学习课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形式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与父母猜字谜》的活动课,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把语文学习和家庭活动相结合期刊网。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资源,也因此促进了阅读,二年级孩子也参加到全校《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来,研究班学生一年来平均背古诗超过54首,平均读书超过15本。二年级学生孙颖一年内背诗90首左右。孙万诚学生阅读了《西游记》等32本书。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从语文“单一”学科中提取,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诵读经典,让学生每天至少诵读20—30分钟。诗文配画,图文并茂,每人都有“成长随笔”语文教学论文,从书中受益。然后通过赛诗会、“漫游春联百花园”、“成语大擂台”、诗文表演赛、诗文书画赛等加以促进提高。
根据课文选题。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有的介绍名胜古迹,有的介绍科学知识,有的让我们认识极富个性的人物,还有的让我们明白深刻的道理教我们怎样去做人……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根据具体的课文选题,是最便利的方法。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的综合素质。《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西北明珠莫高窟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个景点。教完本课,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我们要组织大家到莫高窟游玩,请你当导游,你们要根据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解说词。”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调动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而且学生会主动地对资料进行再加工,教学效果自然好。
根据单元主题选题。教师可对单元文章根据主题进行整合,可以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也可以是童年悲惨的故事……这样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一主题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人教版第十一册有这样几篇文章《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学生研读了这四篇写大自然的课文,不仅品赏了大自然美景,更感受到一个重要主题:“自然与人的联系”,触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赞美大自然的诗文,研究、认识自然与人联系的情趣。围绕这一主题,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诗文组”、“气象与农业生产调研组”、“生物链采集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提升了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转变了“强调学科本位,注重知识传承”的传统做法。这样《人与自然》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以课文为出发点,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生物等学科,延伸到环保领域,延伸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不同的形式尝试着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整合,并综合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语文学习和习作教学相结合。
(2)提倡大量阅读,通过读书节、“读书状元”评选、“图书角”等相关关键词、口头小作文、猜谜语、回答脑筋急转弯等。“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我请大家猜几则谜语……”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围绕主题成立语文兴趣小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论文,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这个主题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每个学生要在书上提供的材料之外分组去搜集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传递信息,各种方式有什么特点,网络有些什么优势和弊端……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思维;在活动结束阶段,要求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书面语言和思维能力。各份略显幼稚的研究报告纷纷展示出来,学生兴趣浓烈,十分投入。
(4)从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中产生活动,加强实践过程指导。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随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随机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同一个话题下,依据兴趣爱好自由分组,选定小组长负责组内事务,小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有序开展活动。《梅》包括课本剧表演、对联、谜语、“趣说歇后语”“梅花日记”等。《星光灿烂的小学生活》包含采访、调查、统计、设计、自编“自己的故事”。围绕“自己的故事”来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童年时光”(独幕剧表演)、“图片物语”(欣赏交流旧照片)、“感念亲恩”(家长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有了一定的故事积累,就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断提供再创造的空间,赋予其更丰富的情节,阐释其更深刻的寓意,使学生投入自己更真实的情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