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当前,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普遍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及其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探析,提出必需从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立以及实践教学的积极开展和完善等方面着手,探究增强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路径
《概论》课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提高高职院校青年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使命,其教学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如何上好《概论》课,如何实现《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如何使《概论》课成为让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需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自“05 方案”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从不同角度对《概论》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从整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纯粹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说教意味浓厚,没有对课本中蕴含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深刻解读,这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清晰、不深刻,也没有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该门课程所应具有的作用;二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授模式普遍存在,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三是学生对《概论》课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存在抵触情绪。在对我校学生关于《概论》课学习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学《概论》课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用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空洞,离现实生活很远。从而造成《概论》课不受学生欢迎,甚至部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抵触情绪;四是高职院校《概论》教学方式与教学受众对象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剥离。在教学中昔日很受欢迎的专题式现在不少学生却不太感兴趣;案例式曾经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面对新的受众,教师一个个的案例充斥整个教学过程,不少学生仍是无精打采;形象式也曾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但现在不少的学生对传统的革命歌曲似乎不感兴趣,播放某些政治教育或历史事件的音像资料,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精神不振等。五是旷课或找各种理由逃避上课的状况时有发生,相互签名顶替到课现象比较普遍;上课时看非课程内容、睡觉、讲话或玩手机等不良现象也比较普遍。
可见,高职院校《概论》教学中呈现出某些教与学两难的情况,教师面临教学困境的严峻挑战。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普遍缺失的原因探析
就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管理者来说,高职院校领导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够重视。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时不尊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以消极态度对待思想政治课;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必要投入,甚至以经费不足、不好管理为由取消课外实践教学;在安排思想政治课课堂时均为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上课的效果不佳。
第二,从教育教学对象来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理论功底薄弱、人文知识欠缺以及自卑心理较重、不良习惯较多和理想信念缺乏等特点,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高职学生由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少理想和信仰、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对《概论》课教育目的与自身成长之关系认识不清,往往被动的接受《概论》教育。高职学生入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技能,对《概论》课等思政课缺乏学习兴趣,致使《概论》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第三,从教学组织者教师来讲,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教学业务水平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然而,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偏低。《概论》课教师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概论》课的理论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内容博大精深,而我们的任课教师,有的毕业于法律专业,有的毕业于政治专业,还有的毕业于哲学专业,这就很容易在教学中出现重点讲授与法律政治联系的相关内容而忽视其他内容的现象,这势必肢解、割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对理论内容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把握。《概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简单、考试方法单一陈旧等现象,势必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增强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路和途径
(一)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本前提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服务面向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科型、研究型人才为己任,而是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
高职《概论》课应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从以往重在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养转变为重在对社会主义合格职业人才思想意识的塑造。在“重在塑造思想而非灌输理论”的理念下,让学生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积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主动了解世界和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从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工作意义,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整合和优化《概论》课教学内容是重要环节
《概论》课在体系上包含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同时,《概论》课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历史、党的建设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多个方面。简言之,《概论》课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极其丰富。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概论》课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少。要解决这一矛盾,在具体教学中必须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围绕重点,突出难点,找准焦点,整合和优化《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概论》课的内容比较丰富,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如何把握教学重点,整合和优化《概论》课教学内容是教学中需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为此,应着重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有限,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作为教学体系,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其他问题,或一般介绍、或一带而过、或让学生看书。这样,每次课下来,学生对重点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所以,要保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1、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由“单向灌输”向“灵活多样”转变
根据教学需要和高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灵活、生动的讲授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如师生课堂讨论、学生讲课教师点评)、实践式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研究式教学(以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学生写作论文)等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平等、教学互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是一门艺术。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能,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切入点。
2、改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尽管我校多媒体资源有限,在《概论》课实际教学中学校还是优先考虑,将《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多姿多采的立体化教学形式代替了传统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展现革命、建设和创新改革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入学生的头脑。运用翔实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还链接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理论的魅力,使学生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
2005年2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也强调提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成为他的“杀手锏”。一堂理论课,他往往讲上一两分钟就能把学员“抓住”。方永刚的实践充分证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