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出发,对唐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及其五种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以探求一种较为客观的诗歌翻译评价标准,同时证实该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论文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经验功能,及物性,诗歌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又作《渭城曲》或《阳关三叠》,是唐朝诗人王维为送别友人出使安西所作的一首赠别诗。诗中作者运用婉转含蓄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绵绵细雨润湿了轻尘,朋友即将远行,潮湿的空气凝结了多少离愁别绪;“柳”与“留”谐音,道不尽心中难舍的情怀。“朝雨”,“客舍”,“柳色”,本是春意盎然之景,却悄无声息,勾画出离别时悲凉的景象。后两句借酒抒情,表达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结句更是直抒胸臆,难舍难分之情表达得畅快淋漓。前人对此诗的评价就非常高毕业论文ppt,唐汝询认为,“唐人饯行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这首诗情真意切,可为送行诗之上乘。本文拟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小句经验功能理论出发,对唐朝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及其五种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作者分别为:杨宪益和戴乃迭、文殊、郭著章、孙大雨、许渊冲),以考察该理论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一、理论研究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最基本的意义成分是具有功能的成分,是语言的各种功能的总体构造建构或实现了意义[1]。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小论文。概念元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得到体现的。[2]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韩礼德认为,及物性系统把世界的经历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形成一套可控的过程类型。韩礼德所说的过程原则上包括三个要素,即过程本身,过程中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的核心成分,它与参与者和环境呈现卫星状的辐射关系,一个过程可以关系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参与者和环境。[1]
韩礼德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涉及“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2)心理过程,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3)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可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三种。在归属类中毕业论文ppt,有一个表示“属性”的成分以及该属性的“载体”;在识别类中,被确定身份的实体称为“被识别者”,起确定作用的实体被称为“识别者”。在任何一个识别小句中,都有一个实体是“标记”,一个实体是“价值”;4)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5)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讲话者”把“讲话内容”传达给“受话者”的过程;6)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在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2]
二、对原诗和译文逐句的及物性分析比较
1、“渭城朝雨浥轻尘”
|
过程
|
参与者
|
环境
|
|
物质过程:浥
|
动作者:朝雨
目标:轻尘
|
地点:渭城
|
杨、戴译[5]
|
物质过程: has settled
|
动作者: A morning shower
目标: the light dust
|
地点: in Weicheng
|
文殊译[6]
|
物质过程: has settled
|
动作者: the morning drizzle
目标 :all dust
|
地点: At Weicheng
|
郭译[7]
|
关系过程:(Identifying): is
|
被识别者(价值): What’s got Weicheng’s path dust wet
被识别者(标记): the morning rain
|
地点: in this town of Wei
|
孙译[8]
|
物质过程: doth moisten
|
动作者: The fall of morning drops
目标: Its dust light
|
|
许译[9]
|
物质过程: is raised
|
目标: No dust
|
地点: on pathways wet
因果: with morning rain
|
原文通过物质过程表述了发生的一件事情,即“小雨润湿了尘埃”,多数译文和原文保持一致,只有郭译转换为关系过程,指明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从而把关注的焦点指向了“朝雨”这一事物,与原文的表达意图有所背离。一般来说,表示描述意义的多数是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表示叙述意义的则多数是物质过程[3]。许译对原文作了更大的调整,将原文的动作执行者放在句末处理为环境成分。这两个译文都作了一定改动,不如其他三个译文更忠实原文。
2、“客舍青青柳色新”
|
过程
|
参与者
|
环境
|
|
关系过程:(是)
|
载体:客舍;柳色
属性:青青;新
|
|
杨、戴译
|
关系过程(内包式): are
|
载体: The willow
属性: fresh and green
|
地点: by the hostel
|
文殊译
|
关系过程(内包式): are
|
载体: willows
属性: in fresh and green
|
地点: Around the guesthouse
|
郭译
|
关系过程(内包式):become
|
载体: The willows
属性: green
|
地点: near the hotel
频率: again
|
孙译
|
关系过程(内包式): are
|
属性: Tenderly green
载体: new willow sprouts
|
地点: Of this spring adorned tavern
|
许译
|
关系过程(内包式): look
|
载体: The willows
属性: so fresh and green
|
地点: by the tavern
|
原文的关系过程旨在对景物进行静态描写,这一点在所有译文中都得到很好的再现,虽然具体用词略有差异,但都体现并保留了原诗句的内包式关系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论文ppt,原文所描写的对象有二“客舍”和“柳色”,“客舍”在原诗句中作为参与者出现,而五个译文都把它理解为环境;除孙外,都没有提及对客舍的描述,即“青青”作为“客舍”这一载体的属性,在译文中均未有体现,这是语义的缺失。孙译的表达极为巧妙,完整地展示出原诗所要表达的意境。郭译中表示程度的环境成分“again” 在原文中未有体现,属于作者增译部分。
3、“劝君更尽一杯酒”
|
过程
|
参与者
|
环境
|
|
言语过程:劝
|
讲话者:(我) 受话者:君
讲话内容:更尽一杯酒
|
|
杨、戴
|
物质过程: (Come), drink
|
目标: one more cup of wine.
|
|
文殊译
|
物质过程: (sir, please) drink up
|
目标: Another cup of wine, it;
|
|
郭译
|
言语过程: urge
|
讲话者: I 受话者: you
|
|
孙译
|
言语过程: pray
|
讲话者: I 受话者: you
讲话内容: to quench one more full to the brim This farewell cup of wine,
|
|
许译
|
言语过程: would ask
|
说话者: I 受话者: you
讲话内容: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
|
郭、孙、许译同原文仍采用言语过程。“urge”通常指诚挚地反复恳请,在语气表达上更显强烈;“pray”含恳求之意。许译采用了含义较为笼统的普通用词“ask”,在选词上显得略欠考究。既是“劝”酒,想必是酒过三巡,作者见离别在即,日后恐难再叙,要友人再干一杯,不容推辞。又鉴于饮酒需有节,饮不过三爵。“劝”中必然含有恳切的请求之意小论文。因此,“urge”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杨、文译回避了“劝”的动作过程,直接译出作者所“劝”内容,把原文中的讲话内容译作主要过程,体现出含有叙述意义的物质过程,故通过增译表达人际意义的“come”, “sir”, “please”等词,对语义进行弥补。
4、“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过程
|
参与者
|
环境
|
|
关系过程(归属类所有式):无
|
载体/占有者:(你)
属性/被占有者:故人
|
地点:西出阳关
|
杨、戴译
|
心理过程: will meet
|
感知者: you
现象: no more old friends.
|
地点: West of the pass
|
文殊译
|
心理过程l: will meet
|
现象: no old friend
感知者: you.
|
地点: West of the Yangguan Pass
|
郭译
|
心理过程: ’ll see
|
感知者: you
现象: no more of mine.
|
地点: West of the Yangguan Pass
|
孙译
|
关系过程(所有式):will have
|
载体: Thou
属性: no friends of thine
|
地点:( For) after thy departure from this western-most pass
|
许译
|
心理过程: will be seen
|
现象: no more friends.
|
地点: West of the sunny pass
|
从经验功能角度出发,过程通常是由小句中的动词短语来表达[4]。因此,对“无”的理解是确定整个小句过程类型的关键。“无”可作动词解,相当于“not have”或“have no”,孙译中体现的过程类型与原诗完全一致毕业论文ppt,突出表达作者失去友人的悲痛心情,符合作者意图。其余译文都把“无”与“no”等同,必然通过增加动词来表达过程,他们选择了表达心理过程的动词“meet”或“see”,与原文不符。再进一步细分,“西出阳关”中的“出”体现了行为过程,只因不影响对主题思想的整体把握,也为了便于分析,划分为表示地点的环境成分,可是大部分译文都忽略了这一过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孙译对这一细微之处的处理,把“出”译作“departure”巧妙地融合在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中。
三、结束语
由于英汉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造成诗歌翻译的极大困难。以系统功能语法作为指导,为诗歌译文评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依据。通过对五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是希望读懂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中所作的相应处理,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M.A.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0.8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Geoff Thompson IntroducingFunctional Grammar[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5]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6]文殊王晋熙邓炎昌唐宋绝句名篇英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6
[7]郭著章傅惠生汉英对照《千家诗》[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3
[8]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许渊冲唐自东沈占春唐宋名家绝句100首[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