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将以韩礼德有关经验功能的理论为指导。对原文的及物性分析。韩礼德(1994)区分出六种主要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关键词:经验功能,及物性,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
一、引言
韩礼德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适用于各种语篇的分析框架。(Halliday,1994)近年来系统功能的核心思想之一——纯理功能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在语篇分析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学者从纯理功能的不同角度对多种文本类型开展了研究。有不少著作论及从纯理功能的角度分析评价古诗、广告、章回体小说等文本的英译文,如黄国文教授(2002a, 2002b, 2002c, 2002d)曾从经验功能、语篇功能、逻辑功能和人际功能四个角度探讨了杜牧《清明》一诗的六种英译文,检验了功能语言学关于纯理功能的理论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但迄今为止,鲜有学者从纯理功能这一角度分析过英语歌词的中译文。本文将以韩礼德有关经验功能的理论为指导,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家喻户晓的圣诞颂歌“SilentNight”歌词的三种中译文,比较它们在经验功能实现模式上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探析各个译文概念意义的精准度。
二、 经验功能概述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它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担着
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包含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经验功能指的是图书馆,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event)或情形(situation)。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表达这些看法时要涉及动作(going-on)、状态(state)、 东西(thing)、事物的属性(attribute)、背景(background )和其他情形中国论文下载中心。(Thompson, 2000)
经验功能的实现模式包括多个语义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Transitivity)系统。它的作用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Process )表达出来, 并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韩礼德(1994)区分出六种主要过程:
(1)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a processof doing );
(2)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
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a process of sensing);
(3)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
程( a processof being );
(4)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 a process of
saying);
(5) 行为过程(Behaviour Process )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
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 a processof behaving );
(6)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是表示有某事物存在的过程( a processof
existing)。
韩礼德(1994:143)还认为,在存在过程与物质过程之间有一种关于天气
现象的特殊的过程,称为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Process)。
三、对原文的及物性分析
“Silent Night”是最广为吟唱的圣诞颂歌之一,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已
成为圣诞节的标志之一。从它的歌词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救世主耶稣诞生的种种意象如圣母、圣婴、牧羊人等,以寄托人们对救世主赐予的美好生活的种种遐思。这些意象伴随着轻缓悠扬的乐调让人感到无比宁静、安详,甚至能创造出美好的和平气氛。这篇歌词韵律较工整,每一小节的韵脚都为aabbcc。
这首淳朴的圣诞颂歌共有16个小句( clause )。其中有6个小句成分不完整,属于辅句( minor clause),不能进行语气分析(MOOD analysis),我们也就不对其作及物性分析。对其余10个主句(major clause),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及物性分析由于及物性分析常以小句为单位,因此下文我们将打破原有的分行,让每个小句的分析更加完整。
Silentnight, holy night!
(1)minor clause
All is calm,
(2)carrier pr:relational attribute
all isbright.
(3)carrier pr: relational attribute
Round yonVirgin, Mother and Child.
(4) pr:material goal
Holy infantso tender and mild,Sleep in heavenly peace,
(5) behaverpr: behavioural cir: space
Sleep inheavenly peace.
(6) pr:behavioural cir: space
Silentnight, holy night!
(7) minorclause
Shepherdsquake at the sight.
(8) behaverpr: behavioural cir: cause
Gloriesstream from heaven afar
(9) actorpr: material cir: space
Heavenlyhosts sing Alleluia,
(10) actorpr: material goal
Christ theSavior is born!
(11) goalpr: material
Christ theSavior is born.
(12) goalpr:material
Silentnight, holy night!
(13) minorclause
Son of Godlove's pure light.
(14) minorclause
Radiantbeams from Thy holy faceWith dawn of redeeming grace,Jesus Lord, at Thy birth.
(15) minorclause
Jesus Lord,at Thy birth.
(16) minorclause
逐句分析后我们可以把涉及的三个功能载体做一个归纳:
(1) 过程类型
这10个小句涉及四种过程类型,其中有物质过程5个,关系过程2个,行
为过程3个。
(2) 参与者
参与者包括动作者(actor)2个,行为者(behaver)2个,载体(carrier)2个图书馆,目标
(goal)3个,和属性(attribute)2个。
(3) 环境成分
在我们作及物性分析的这些小句中,只有4个环境成分,其中3个表示空
间,1个表示原因。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辅句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最后一节,全部由辅句构成。这些句子主要告诉听众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相关背景。原文作者主要是在描述平安夜发生的事情,周遭的环境和Christ出生时安睡的状态,大多是客观存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有人“说话”打破那片神圣的宁静,也没人倾诉自己内心所想,因此我们没有发现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涉及的环境成分也较少,只有4个,都以介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其中3个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1个表示牧羊人(sheperds)颤栗( quake )的原因是看到当时的景象( at thesight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四、对三个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Silent Night”这首不朽的颂歌已经被译为上百种语言,有几百种译文,其中汉译版本也不少。我们在本文中将讨论的是三种最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中译文,分别由刘廷芳(1933),邓映易(1999)和杨波(2001)译配。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下文中将这三种译文依次简称为刘译、邓译和杨译。它们都是英语歌词汉译的成功作品代表图书馆,既遵循了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又顺应了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这三种译文从字面意思看来相差无几,形式上也与原文都相近。那它们之间还存在区别吗?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将从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个方面对三个译文进行逐句分析,找出它们在经验功能实现模式上的区别。由于将对三种译文的逐一比较分析全部罗列出来所占篇幅较长,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问题,并和原文进行直观的比较,我们将对各个译文的分析结果总结为下表,分析详情请参见附录。
|
原文
|
刘译
|
邓译
|
杨译
|
小句总数
|
16
|
17
|
22
|
15
|
辅句
|
6
|
3
|
7
|
1
|
过程类型
|
物质过程
|
5
|
10
|
10
|
7
|
心理过程
|
0
|
4
|
3
|
3
|
关系过程
|
2
|
1
|
2
|
4
|
行为过程
|
3
|
0
|
0
|
0
|
言语过程
|
0
|
0
|
0
|
0
|
存在过程
|
0
|
0
|
0
|
0
|
参与者
|
动作者
|
2
|
8
|
9
|
5
|
感觉者
|
0
|
2
|
2
|
2
|
行为者
|
2
|
0
|
0
|
0
|
载体
|
2
|
1
|
2
|
4
|
目标
|
3
|
4
|
4
|
2
|
属性
|
2
|
0
|
2
|
4
|
现象
|
0
|
0
|
2
|
3
|
受益者
|
0
|
0
|
0
|
1
|
范围
|
0
|
0
|
0
|
1
|
环境成分
|
空间
|
3
|
2
|
2
|
1
|
时间
|
0
|
2
|
3
|
8
|
方式
|
0
|
3
|
4
|
0
|
原因
|
1
|
0
|
0
|
0
|
程度
|
0
|
0
|
1
|
0
|
从上表我们很容易发现,从及物性的角度看,3种译文与原文无论是在过程类型还是参与者抑或环境成分方面区别都较大,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译文比原文增加了信息量。3种译文中包含的及物性三要素的个数都要
多一些,邓译尤其明显。三者涉及的过程数量都明显多于原文,邓译和杨译中包含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在数量和类型上均比原文丰富得多。译文中有不少内容是译者根据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增添的,如刘译中的“静享”、“在旷野”、“忽然看见了”、“听见”、“来到”、“发出来”,邓译中的“静享”、“在旷野”“忽闻”、“星夜”、“今夜”、“照着”、“带来”和杨译中的“光芒”、“安享”、“泻下”、“今夜”、“光照”、“像”、“快”。这些内容都是原文中不曾出现的,它们大大增加了译文的信息量,同时也略微降低了对原文的忠实度。
2. 原文中的行为过程被译为心理过程或被忽略。 3种译文中都没出现行为
过程。原文中有3个行为过程( sleep, sleep, quake ),“sleep in heavenly peace”被译作“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人和约”或“把天赐宁静安享”,都是心理过程, “in heavenly peace” 这个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也变成了现象。对“quake”的翻译也不尽相同,刘译和邓译中都直接忽略了图书馆,杨译将其译作“心激荡”,变成另一个心理过程。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感觉、反应或认知等主观内容,而原文主要是客观描述当时的情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