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

时间:2016-01-16  作者:隋华 焦磊
  4. 语用模糊的功能

 

Thomas(1995:195)认为,语用模糊源于说话人不愿意明确表示与其话语相关的言外价值(illocutionary values),而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通过使用模糊话语,说话人可以避免与听话人对抗的风险或因遭听话人拒绝而引起的尴尬。由此可见,恰当的使用语用模糊往往能收到其他表达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良好的表达效果。笔者对语用模糊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简要概括如下:

4.1 从话语效果来看,使话语更有趣或不那么有趣,创造幽默的氛围;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或使其陌生化以增强话语效果。例如:

例(16)“爸爸,我哪儿也不去,就愿意进公安局”。

“好小子,胆不小,人家怕进公安局,你却志愿进公安局”。老子跟儿子逗趣哩。

(李传信,达理:《泰山疑案》)

4.2 从交际目的来看,协调彼此冲突的交际目的,一般是“命题目标”与“言外之的”

的冲突;出于礼貌的考虑或照顾对方的面子,使话语显得更委婉,使不满情绪的表达或请求显得间接些,不使听话人丢面子或难堪等;转移话题,摆脱困境;灵活利己,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例如:

例(17)Notice in the Junior Common Room, Queens College, Cambridge:

“These newspapers are for all the students, not the privileged few who arrive first.”

(Thomas, 1995:159)

例(18)a: “Have you ever repaired this sort of watch?”

b: “Well, let me have a try.”

4.3 从文学作品来看,提供信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使言语表达更生动,形象。例如:

例(19)小崔:“处座,你得给个伴吧?”

处长:“就让小江和你做伴吧。”

小崔一跳老高:“嘿,听见没有,做什么?”

女民警江伶悄悄伸出手在小崔脚上狠狠掐了一下。

(关玺华:《归期》)

5. 语用模糊的意义

不可否认,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很容易分辨某一个人是一个胖子或一个瘦子,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胖到什么程度是胖子,瘦到什么程度是瘦子。胖瘦的精确界限是模糊的,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却是清晰的。世界上确定的,精确的,清晰的表现只有一个,而其反面不确定的,不精确的,不清晰的表现却是多种多样。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言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互相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转自陈治安,文旭,1996)。钱歌川在《翻译漫谈》(1980:55)中也说过:“英语是一种歧义的语言。”由此可见,对语言模糊的研究,尤其是对动态的语言模糊即语用模糊的研究是为了对模糊性达到精确而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使交际双方成功的完成交际任务。

结语

本文简要论述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分类,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尽管长期以来“明白”与“精确”被看作讲话或写作的标准,但在现实语言交流中,模糊语言却大量存在,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性及语用需要所决定的。若能恰当的在交际中使用语用模糊,不仅不会产生误解,而且会使语言或文章增添表达效果。因此,“精确”与“模糊”语言的使用的“好”与“坏”并没有标准的定论,重要的是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否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所处的环境及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否匹配,是否能发挥其恰当的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 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Brown, P. &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 Searle, J.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Language in Sociery 5, 1976: 1-24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ory of Speech Ac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 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6] Thomas. J. A.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95
[7] Thomas, J. A. Pragmatics: Lecture Notes[M]. Lancaster University, 1991.
[8] 陈治安,文旭.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外国语,1996(5.)
[9] 戴建东. 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10] 丁建民,严爽. 《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11]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 胡壮麟.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13] 钱歌川.翻译漫谈[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14] 项成东. 歧义的功能[J]. 外语教学,2001(3)
[15] 王逢鑫. 英语模糊语法[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16] 俞东明. 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 外国语,1997(6)
[17] 俞东明. 语用学定义域研究范畴新探[J]. 浙江大学学报,1993(4)
[18] 周红. 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让“说”之花处处开放—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文:英语教学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最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