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近年来我国舆情研究综述[1]_网络舆情

时间:2011-05-1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舆情”概念。高校舆情研究。系统阐释了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特点、传播途径。通过我国舆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综述可以看出。
关键词:舆情,高校舆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目前,这一课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崭新研究方向。但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舆情”概念,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舆情理论研究是从2003年开始的[1],至今只有7年的时间,目前还处在理论创建的初期。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一个较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一些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舆情研究成果举要

2003年8月,由王来华主编的《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探讨了舆情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综合探讨舆情问题的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我国舆情研究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确立。2004年8月,由张克生主编的《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探讨了政府决策的舆情机制问题,并认为舆情是国家决策的第一要素,对我国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9月论文格式范文,陈月生主编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机制与舆情》探讨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应急和预防过程中的舆情状态,丰富了舆情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国内从舆情视角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首部著作。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对舆情信息的汇集和分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是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研究成果。2007年9月,刘毅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首部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其理论研究部分梳理了中国舆情思想演变和制度沿革,系统阐释了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特点、传播途径,深入研究了网络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应用研究部分探讨了网络舆情正、负方面的影响,并以社会控制和系统理论为切入点,提出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方法和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的程序及方法。中宣部舆情局(2009)《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和实务》、邹庆国(2010)《应对网络问政》、曹劲松(2010)《政府网络传播》、喻国明(2010)《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等,也从不同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及传播、网络监测体系的构建、舆情的汇集、分析研判及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做了较为有益的探讨。

二、舆情基本理论相关

(一)舆情

学术界对舆情的概念认识经过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过程。王来华首先将舆情定义民众对国家管理者的社会政治态度[2],其对象专门指向国家管理者,其外延为社会政治态度,含义最窄,外延最小,目前已经无法完全涵盖现实舆情现象。张克生在此基础上扩展了舆情概念,认为舆情是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3]。刘毅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4]。

(二)主客体

王来华认为,民众是舆情的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受体而出现的,是舆情的客体[5]。刘毅则将舆情主体细分为两个层次,认为个人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构成了公众,公众是舆情的主体,舆情的客体是包括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公众人物言行的公共事务论文格式范文,并不仅限于国家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或结果[6]。这个界定同样扩大了舆情概念的客体,给舆情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三)舆情的运行规律

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是舆情变动规律的核心问题。舆情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遵循客观规律。王来华提出三个假设命题:一是涉及民众切身利益愈大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对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产生的刺激也愈大;二是中介性社会事项涉及民众的类型和层次愈复杂多样,对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刺激结果也愈复杂多样;三是如果中介性社会事项对民众的刺激很强,那么,民众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反应转移到国家管理者身上的机会就会增多[7]。

关于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刘毅认为舆情形成遵循“刺激—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舆情的形成模式:渐进模式和突发模式、人际模式、群体模式和“公众—媒介—政府”模式、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李昌祖把舆情的发展分为起始、扩散和整合三个阶段,开始时是一种“刺激—反应”机制,由中介性事项引起,经过“二次生成”进入民众间的扩散阶段,最后经过政府干预、调整,进入最后的整合阶段[8]。

此处二人的研究相互借鉴,但表达不同,李昌祖认为舆情的运行中,所有信息在系统内封闭循环。而刘毅认为,舆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初现与发展、形成与外显)、五个过程(公共事务发生、刺激性信息传播、情绪、态度或意见的形成、人际或群体互动、舆情的形成和表达),环环相扣,有封闭系统作为保障[9],但从公共事务的刺激到最终的形成和表达形成了一条非闭合的因果链[10]。关于舆情运行是封闭还是开放系统,是线性运行还是非线性运行,值得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敲。

关于舆情的运行规律,李昌祖和刘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李昌祖提出了舆情运行的规律:舆情发展是封闭式循环过程、消极因素汇聚的过程;极易产生源头变更的无规则运行状态;必然存在核心的受众层;集多种传播方式和手段于一体[11]。刘毅提出舆情的涨落规律、序变规律、冲突规律和衰变规律,以此来描述舆情运动过程中的规律性[12]。

三、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舆情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研究

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是指根据舆情信息在党和国家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照舆情发生、变动、结束和残留等变动规律,通过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机构和个人,运用信息点、信访、内参、网络、调查等信息搜集渠道和手段论文格式范文,采用社会统计等科学方法,对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加工、分析、报送和反馈的比较稳定的工作方式[13]。

李昌祖认为舆情信息的有效反馈需要国家管理者拥有完善的舆情汇集机制,舆情的正确引导和调节需要国家管理者拥有完善的舆情干预。我国目前舆情汇集的平台有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政府职能部门或机构、媒体。我国目前舆情干预机制运行方式主要有政府信息公开、建立舆情运行平台、依托大众媒体、树立典型、必要时采取强行干预机制[14]。

(二)网络舆情研究

刘毅所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首部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专著,其内容涉及到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和本体,网络舆情空间,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以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等实现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把网络舆情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六点:自由性和可控制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和多元性;隐藏性和外显性;情绪化和非理性;个性化和群体极化性。

马海兵研究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我国网络舆情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应具备的舆情分析、信息采集和数据清理功能,并提出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信息内容识别技术[15]。

在网络舆论的管理上,燕道成进入了比较研究,介绍了国外网络舆论的管理经验和主要管理模式。就功能而言,这些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经济性管理.二是社会性管理。具体方式大致有四种: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16],

陶建杰提出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包括舆情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形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17]。姜胜洪分析了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提出对网络舆情热点进行有效的引导,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掌握话语权,运用正确方法,注重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论文格式范文,使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18]。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刘毅认为应该加强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和预防过程中的舆情信息工作。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汇集工作,不仅要明确获取舆情的基本渠道,还要密切关注在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舆情可能表现出的各种具体形态,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加工,以辅助相关决策工作[19]。毕宏音就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了初步论证。彭知辉认为可分为常规性收集和即时性收集两种。王来华认为在面对群体突发性事件的挑战时,健全相关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十分重要,主张通过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分析甄别机制和跟踪反馈机制来处理群体性事件[20]。现有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多是从定性和宏观的层面来论述,缺乏对群体性事件的涵盖范围、识别标准、指标体系等进行定量的分析,也缺乏对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成因机理、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高校舆情研究

目前,国内不少重点高校成立了舆情研究机构,开展了舆情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近三年来,由于国际国内舆论环境的变化和中央的政策导向,高校舆情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各地高校纷纷开展舆情研究。如,王磊的的研究主要立足传播学理论,研究大学生舆情传播规律和核心要素在舆情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其演化规律提出快速干预的一些方法[21];桑华着重阐述了舆论危机应急处理原则和方法[22]。罗新阳提出构建大学生舆情信息的信息机制:高校舆情信息收集系统、决策系统和大学生舆情解决机制[23]。余惠琼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策略[24]。但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舆情分析和引导,舆情主要是通过信息通报等形式汇总,理论研究成果不多。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国际大城市交通拥堵社会问题处理经验借鉴_毕业论文格式
下一篇论文:社区矫正中检察监督模式的构建_检察机关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最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