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受益农民受损。大量的案例证明这个博弈结果最为常见,也是对“农转非”最担心的结果,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原因有3个:①基层政府的任期经济色彩导致了一种政治绩效的“向我性”,政治业绩和地方经济实力必然促使它们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如补偿标准的地方化,导致矛盾重重;②农民本身的弱势状况导致他们在此类事件中基本上是无力回天的被迫胁从,加上信息不完全、地位不对称等形成了一强一弱的格局,在信息量和行为能力不够充分的条件下,农民受损的概率要大许多;③中国社会行政中心化使基层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中高高在上,更是强到了控制或开明(是一种主动的、善意的“控制”),这样的过程会有一个非对称的行为结果。正如黄季焜认为,即使东部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出现的社会保障安置方式,基本上还是由政府主导的,在社保范围、标准等方面缺乏农民发言权,普遍存在保障不足的问题。
(2)政府受益农民受益。最理想的设计和运行目的,部分百度网友为此良好愿景总结了7条“农转非”的双方受益根据:一是农民人均耕地太少,养活不了自己一家人,必须外出打工。打工潮割裂了家庭,亲情,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天伦之乐,形成的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特别是留守儿童,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形成跨踏的一代(富士康跳楼的都是农民工二代);二是土地过分散到农民各户之中,造成无法集约化,规模化耕种;三是农村基本设施特别是乡间公路、水利设施、卫生等基础特别差,无法进行建设;四是耕种方式低下,仍使用几千年的锄头,手打,肩挑等方式进行耕种;五是打工潮后,农村土地荒芜情况严重,部分耕地熟地逐渐变成了无法栽种农作物的生地;六是农业人口没有完善的医保和社保,造成重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老年无所依靠,只有眼巴巴地等着儿女扶养;七是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条件艰苦,农村孩子在成长阶段就被城市孩子拉下很多(举个不好说的例子:农村许多县都出不了一个北大生,而主城一个重点学校年年都有三十多个北大)。如果此七点在良性设计、端正目的和中性行为的共同作用下就会出现政府受益农民受益的局面。
(3)政府受损农民受益。这个结果目前来看还是有少量存在的,但要申明的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庇古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经济福利”,这样就会出现暂时的政府受损现象。实际上从公共行政、政府声誉、社会福利改进上来这种受损不是真正的受损,而是一种“使政府进行某些初始的总量再分配”,牺牲少数人(政府法人)的福利换回社会更大的社会福利增进。遗憾的是“在土地非农化收益分配过程中,农民集体和个人得到的收益占比最小,大部分收益被土地使用者及地方政府获得。显示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低成本的土地非农化推动的,而这种低成本是以农民集体及个人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4)政府受损农民受损。这是最还的结果,却时常发生,所有两败俱伤的事件都是这个类型,但凡行为雷同于江西宜黄的暴力拆迁、海市闵行区燃烧瓶抵抗暴力拆迁的,都属该博弈类型。在全国各地恰恰大量出现了“躲猫猫”事件、“钓鱼事件”、“诽谤政府”事件等等不一而足,自然不用多说,该类事件中双方利益都受损,社会福利为负和函数,“然而不幸得很,作为零和博弈的竞争均衡,常常较少带来社会净福利的增长。因为在不愿、特别是在不能自由选择的情况下,竞争均衡往往是内耗,甚至是‘窝里斗’;而独辟蹊径,善于创新,则往往会创造出特别的高效益好效益”。
5、一束政策建议。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制度设计:①要成立市政府统一领导的“农转非”领导小组,所有文件设计一律由市政府统一制定,其中的补偿标准、社保计划、教育入学等,并严格地执行特殊事件的奖惩制度;②农民弱势的情势暂时不可能被改变,只有以行政的高姿态来“提升”他们的权益保护,相对放低基层政府的地位,使其二者处在同一水平线,让他们有真正平等博弈的起点,博弈的结果也会平等化;③行政是社会的中心,在全世界同出一辙,包括所谓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否则社会的运转难以为继,这是必然。但需要在“克制”和“打压”基层政府的恶性行为上做足文章,不能放任,更不能由它们来设计如“农转非”一样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时的基层政府应处在被“打压”的地位;④中国户籍制度由于二元户口划分和迁移限制而变成一种粘附性制度。目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的户口一元化改革已在部分省市试点推行,但在试点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根据对四省市试点改革经验的调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实质上是法规条例滞后而进行随意改革的结果。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