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均GDP、工农业产值与典型抽样调查稍有出入
从土地产出效益看,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34亿元/万公顷增至2004年的117亿元/万公顷,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7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76.50亿元。按照东莞市土地总面积247170公顷计算,地均生产总值为152.25万元/公顷,地均农业总产值0.61万元/公顷,地均工业总产值为71.68万元/公顷。
典型抽样调查显示,190个生产队(小组)平均总产值(GDP)为3418.5万元。平均农业总产值为157.87万元。平均工业总产值为3185.2万元。从土地产出效益来看,样本地均总产值58.50万元/公顷,地均农业总产值为2.70万元/公顷,地均工业总产值为54.51万元/公顷。该数据与《统计公报》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可能是:抽样单位主要处于工业集中度较少的农村地区,因为抽样数据的地均农业产值较高,工业产值较低。
(三)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建设用地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据了解,1996年-2004年东莞建设用地共增长3.03万公顷,由此带来的GDP增长910.19亿元。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0.41万公顷,带来年均GDP增长113.77亿元。东莞市每增加1万公顷的建设用地,将带动276.65亿元的GDP增长,显示出建设用地总量与GDP呈现强正相关关系。
从产业结构与土地结构对比看,自2000年至2009年,东莞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土地结构,第二产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增长明显;与此同时,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显著提高(见表3)。数据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呈现高度相关关系,其中产业结构变化与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成正方向变动,与农用地结构变化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逐年提升且显著。
表3 农用地、建设用地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关系 单位:%
项目 年份
|
1996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农用地占总面积百分比
|
59.37
|
49.14
|
47.98
|
47.23
|
46.93
|
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百分比
|
26.87
|
39.76
|
41.12
|
41.97
|
42.30
|
第一产业占GDP百分比
|
6.9
|
0.9
|
0.5
|
0.4
|
0.3
|
第二产业占GDP百分比
|
55.1
|
56.7
|
58.1
|
56.8
|
52.8
|
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
|
38.0
|
42.4
|
41.4
|
42.8
|
46.9
|
资料来源:土地数据由东莞市国土局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成,产业数据来源于《东莞统计年鉴(2009)》。
(四)土地价格地区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
根据加权平均计算,调查所得122个生产队(小组)的土地均价为5659元/亩。调查表明,东莞市土地价格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价格在2000元/亩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41%;另一方面,价格在10000元/亩以上的也占到了35.2%(见表4),在图形上呈现U型分布。这说明东莞地价地区差别非常严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一步研究发现,地价高的生产队(小组)主要位于经济发达的城镇或郊区,或交通便利的交通要道,而地价低的生产队(小组)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或远离于城镇和交通要道的偏远地区。这符合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以及经济学的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表4 近年来本生产队(或小组)土地流转时的均价 单位:元/亩、个、%
|
1000以下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7000
|
7000-10000
|
10000以上
|
合计
|
频数
|
27
|
23
|
7
|
9
|
6
|
7
|
43
|
122
|
百分比
|
22.1
|
18.9
|
5.7
|
7.4
|
4.9
|
5.7
|
35.2
|
100.0
|
五、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一)生态用地所占比重较大,但分布不均衡
按照生态用地的定义,2008年东莞市生态用地总面积是1807381.1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8.75%,其中耕地占5.67%,园地17.31%,林地14.83%,牧草地0.07%,水域面积10.87%。而通过典型抽样调查得到的平均每个生产队(小组)生态用地面积占平均土地总面积百分比为37.53%,较东莞市2008年生态用地比重偏低11.22%,其中水田和林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3.08%和13.18%,旱地为8.20%,牧草地和水域所占比例较少。尽管两类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存在不可比,但均显示出东莞市生态用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大。
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结构,东莞市生态用地各镇分布不平衡,局部生态用地比例不协调,特别是在市区周围,公园绿地不足,生态湿地少。耕地和园地面积较大,2008年两者共占生态用地的47.14%,但主要分布在东莞西部和中部。目前,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同时,耕地利用方式、方向和结构已发生变化——耕地种植不再以粮食为主,而是以蔬菜为主,并且以对外承包经营为主,更多关注经济价值,造成耕地生态功能大幅减弱。
(二)生态绿地指标逐年上升,高于国内相应标准
近年来东莞市绿地面积稳步上升,森林绿化率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都有增加。据了解,2008年末东莞全市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5个,面积8075公顷。据《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2009年末东莞全市已建成公园广场777个,面积5919公顷;全市林业用地面积92.1万亩,生态公益林37.45万亩;2009年末全市森林公园从2006年的16个增加到17个,森林覆盖率也从33.4%逐步提高到36.5%,林地绿化率从98.5%上升到99.01%。2009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0.98%,绿化覆盖率为44.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21平方米,三者分别高出中国城市最佳人居环境标准相应指标10.98%、9.27%和7.21平方米④。
六、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分析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耕地面积大幅削减,农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经济结构已实现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村民早已在城市基础设施、户籍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备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5年底土地结构,东莞的城市化水平为73.02%,比全国同期城市化水平高出30.03个百分点⑤。2006年末,本市户籍农村居民95.9%的住户使用管道水,90.9%的住户炊事能源以煤气或天然气为主,91.6%的户籍居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⑥。2009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与城市居民相差无几(见图1)。此外,村民基本处于无田可耕、无农可务的“非农化”状态;村镇也基本处于工业为主、农业萎缩的“非农化”状态,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让农民过上了城市人口的生活。东莞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调查中62.4%的被调查者认为城市化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城镇密度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东莞市村委会数量不断下降,居委会大幅增加,城镇密度不断提升。1978年东莞市拥有33个镇街,496个村委会,仅有30个居委会。到了2000年,东莞共32个镇街,546个村委会,129个居委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年东莞下辖32个镇街,村委会减少到404个,居委会增加到192个;而到了2008年,东莞市32个镇区不变,但村委会进一步减少到383个,居委会增加到208个[6]。2009年东莞市平均每88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城镇密度较高,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86.39%。随着村委到居委,村民到市民的转变,城中村改造逐步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三)人口密度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成强相关关系
2009年末东莞全市常住人口635万人土地结构,城镇常住人口548.58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2567人/平方公里。据我们调查,样本中188个生产队(小组)平均人数3219人,若按每个生产队(小组)平均土地面积876.52亩计算,东莞人口密度高达5509人/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东莞人口增长迅速,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增长缓慢,外来人口成为东莞人口最主要的增长源。调查显示,调查样本所辖区域2009年总人口是1978年的4.77倍,其中2009年本地户籍人口比1978年仅增长了46.64%,而2009年外来户籍人口是1978年的30.50倍。1978年东莞外地户籍人口仅为本地户籍人口12.84%;而2009年东莞外地户籍人口却是本地户籍人口的2.67倍。
通过不同年份年末常住人口与耕地面积对比可以看出,年末常住人口逐年增长的同时,耕地面积在不断下降,两者呈现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图2)。尽管主要年份年末常住人口与建成区面积两者都随时间递增而增长,但从散点图来看,两者相关程度不是太大,主要跟2000年左右实行整体规划有关(图3)。研究还发现,东莞主要年份年末户籍人口与耕地面积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关系,对应的散点图呈现对数函数曲线变化趋势(图4)。而年末户籍人口跟建成区面积也呈现出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数据较少,在图形上这种相关关系不太明显(图5)。
   
(四)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收入增长十分显著,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租金和分红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东莞市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收入增长十分显著,收入结构有较大改变,收入来源呈多样化的特点。调查中189个生产队(小组)的村民(居民)1978年人均月收入仅有107元,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润、工资、分红和个体经营所得。近年来村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月收入已达1765元,人均年收入为21180元。大部分人的收入来源于工资、租金和分红,来自个体经营所得、销售农产品所得土地结构,股息和利息等很少(见图6)。

据《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4416元,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258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4元。抽样调查所得人均年收入比《统计公报》的人均年收入高出8116元,这主要是因为抽样调查所得人均年收入为估算结果,另外二者的统计口径也不同。但该人均年收入高于《统计公报》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常合理。
(五)科教文化设施投入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氛围有待继续培养
近几年来,东莞依靠强大的财力不遗余力地投资建设文化场馆,打造科教文化硬件设施,为科教文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通过“文化周末”、“读书节”、“龙舟赛”等文化活动搭建文化平台,彰显了政府竭力改变东莞过去“有钱没文化的暴发户”、“经济发达的文化沙漠”形象的决心。调查中190个生产队或小组共有公园134个,共占地784891平方米;广场64个,共占地588128平方米;图书馆52个,共占地38945平方米;博物馆1个,占地800平方米;展览馆3个,共占地562平方米;游乐场所17个;共占地11090平方米;文化中心26个,占地11706平方米;其他共37个,占地26420平方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各种公共科技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共计334个,分布密度为3个/平方公里;占地总面积224.7万平方米,占调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02%。尽管硬件设施正在逐步丰富完善,但缺少文化底蕴、缺乏社会氛围、文化观念淡薄依然是东莞科教文化发展的软肋。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东莞市土地利用现状既有好的一面,如开发强度大,利用率高,人均道路面积大,路网密度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又有不足之处:如人均建设用地多土地结构,人均耕地不足,结构不平衡,同时在用地中存在粗放不集约、浪费不节约等等。今后的东莞应该实施整体规划和长远规划,加强土地优化整理和“三旧”改造,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严控土地扩张,优化土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走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利用的土地发展之路,方能解决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效应,将东莞建设成为一个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宜居城市。
注释:
①根据东莞市国土局提供的2005-2008年土地变更数据,东莞市土地总面积为2471.70平方公里,但历年《东莞统计年鉴》中的东莞市土地总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两者存在差距。究竟哪个更真实,值得探讨。
②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本文的土地流转方式包括土地出租、出售、转让、征用、收购、代耕、转包、互换、入股及合作等。
③因为调查时并不能保证每个问题都得到回答,因此不同问题的频数有所不同,在计算人均土地面积及其它相对指标时,均采用相应指标均值计算以保证可比性、计算范围一致性。
④数据由《东莞社会科技(2009)》和《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到。按照中国城市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35%,城市绿地率≥3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平方米。
⑤广东省统计局办公室: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东莞)(2006)。
⑥资料来源:2006年东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
参考文献:
[1]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莞市统计局网站.
[2]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Z],2009年3月。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莞市城建规划局,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Z] ,2001年1月。
[4]三旧改造是东莞城市规划重要方向,东莞日报,2009年8月13日。
[5]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Z],2009年3月。
[6]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东莞统计年鉴(2009)[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