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针对东莞市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从产业结构与土地结构对比看。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关键词:东莞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结构,效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科学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已成为世界发达地区共同面对的问题。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起步早,发展快,工厂多,经济活,土地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针对东莞市土地利用问题,结合本课题开展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年鉴或公报和东莞市人民政府编制的《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三大数据,本课题组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目前东莞市共有土地总面积2471.70平方公里①。2008年末东莞下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383个村委会和208个居委会。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78.7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35万人土地结构,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48.58万人。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6591元[1]。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采用了典型抽样调查法,从东莞市32个镇街选取了190个生产队(小组)或城镇同级别区域作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样本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访问对象包括生产队长、会计,以及了解实情的其他干部或老村民(居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访问者的年龄以31岁至60岁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至大专为主,年龄和文化程度均呈正态分布,符合调查要求。根据调查,188个有效样本生产队(小组)2009年共有人口605253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共164913人,外地户籍人口共440340人。 二、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分配情况 (一)建设用地比重大,土地开发程度高,后备资源匮乏 据了解,早在2005年东莞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已达39.72%,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多;土地利用率高达96.41%,高于全省94.59%的平均水平[2]。而到了2008年,东莞市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已上升到42.30%,达1568122.6亩;农用地已只占土地总面积的46.93%,为1739967亩;未利用地仅占3.15%,为116739.5亩。我们的调查显示,2009年建设用地占所调查生产队(小组)土地总面积比例更高达56.08%,农用地已只占35.70%;未利用地仅占4.84%(见表1)。 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我们的调查数据与国土局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调查时间不一致;二是两者都可能存在人为误差;三是抽样调查与实际情况不可避免的代表性误差。尽管如此,两类数据还是存在一致的结论:即农用地比重偏小,建设用地比重过大,土地开发程度高,而未利用地中绝大部分又为河流水面及难以利用开发的土地,因此土地开发后备资源短缺。 表1 调查区域2009年土地利用与东莞市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单位:亩、%   
    
        
            | 调查所得生产队(小组)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 | 东莞全市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 |  
            | 地类 | N | 面积和 | 均值 | 百分比 | 地类 | 面积 | 百分比 |  
            | 农用地 | 合计 | 186 | 58209.98 | 312.96 | 35.70 | 农用地 | 合计 | 1739967 | 46.93 |  
            | 水田 | 186 | 21325.98 | 114.66 | 13.08 | 耕地 | 210166.2 | 5.67 |  
            | 旱地 | 186 | 13374.70 | 71.91 | 8.20 | 园地 | 641903 | 17.31 |  
            | 林地 | 186 | 21482.00 | 115.49 | 13.18 | 林地 | 549865.3 | 14.83 |  
            | 牧草地 | 186 | 712.00 | 3.83 | 0.44 | 牧草地 | 2437.6 | 0.07 |  
            | 其它农用地 | 186 | 2144.30 | 11.53 | 1.32 | 其它农用地 | 335594.9 | 9.05 |  
            | 建设用地 | 合计 | 185 | 90941.05 | 491.57 | 56.08 | 建设用地 | 合计 | 1568122.6 | 42.30 |  
            | 商服用地 | 185 | 17856.10 | 96.52 | 11.01 | 居民点与工矿 | 城市用地 | 77034.5 | 2.08 |  
            | 工矿仓储用地 | 185 | 12312.10 | 66.55 | 7.59 | 建制镇用地 | 170505.7 | 4.60 |  
            | 公用设施用地 | 185 | 6927.90 | 37.45 | 4.27 | 农村居民点 | 254241.9 | 6.86 |  
            | 公共建筑用地 | 185 | 9045.60 | 48.90 | 5.58 | 独立工矿地 | 823887.1 | 22.22 |  
            | 住宅用地 | 185 | 30395.15 | 164.30 | 18.74 | 特殊用地 | 20071 | 0.54 |  
            | 特殊用地 | 185 | 377.00 | 2.04 | 0.23 | 小计 | 1345740.2 | 36.30 |  
            | 交通运输用地 | 185 | 7410.30 | 40.06 | 4.57 | 交通运输地 | 141244.1 | 3.81 |  
            | 水利设施用地 | 185 | 4271.50 | 23.09 | 2.63 | 水利设施地 | 81138.3 | 2.19 |  
            | 未利用地 | 合计 | 185 | 11120.50 | 60.11 | 6.86 | 未利用地 | 合计 | 399464.7 | 10.77 |  
            | 未利用地 | 185 | 7849.50 | 42.43 | 4.84 | 未利用土地 | 116739.5 | 3.15 |  
            | 其他土地 | 184 | 3168.00 | 17.22 | 1.96 | 其他用地 | 282725.2 | 7.63 |  
            | 总计 | 186 | 163031.83 | 876.52 | 100.00 | 总计 | 3707554.3 | 100.00 |  注:1、表中2009年数据为调查所得土地结构,由于调查中不可避免出现部分项目未被填写,因此调查所得生产队(小组)2009年土地利用百分比的计算均采用均值计算,本文以后凡涉及到调查所得数据百分比均采用均值计算。2、由于2009年土地数据上级尚未审批通过,故东莞全市土地利用情况采用国土局能提供的最近年份2008年的数据。3、调查数据与国土局数据一级地类相同,二、三级地类分类存在差别。 (二)土地利用布局分散零乱,有序与无序并存,缺乏整体规划 东莞的土地开发总体上呈现“星星点点,四处开花”的局面。“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是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是农村”就是东莞很好的写照。据调查,190个生产队或小组中建筑物非常拥挤的占2.1%,比较拥挤的占25.8%,一般拥挤的占62.1%,比较宽松的占9.5%,非常宽松的为0.5%。与东莞的人口相比,这实际上暗含了土地开发遍地开花,建筑分布稀疏不集中。对工厂的分布状况调查进一步证实了东莞土地利用布局分散,有序与无序并存,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163份有效问卷中,17.8%的生产队(小组)的工厂分布在产业园区;30.7%的表现为集中分布,但没有产业园;28.8%的为分散分布,但有规律;还有22.7%的是分散分布,没有任何规律。当然,市镇当局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自2000年左右逐步加强城镇整体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一中心多支点组团式城市”[3]。 (三)土地流转形式多样,流转主要用途为建厂房 东莞的土地流转比较普遍,流转范围甚为广泛,流转的主要用途是建设厂房,这也是东莞从农村县变成工业市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一大特点②。自1978年至今,188个调查样本中已有66%的生产队或小组存在土地流转土地结构,平均每个生产队或小组流转土地374.90亩。45.9%的土地流转集中在本镇区;有25.4%的土地流转给了大陆其他地区来商;流转给港澳台商和外商分别占占13.9%和7.4%。土地流转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于征用、租赁、转让、出售四种方式,共占总量的79.8%。土地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被政府征用,占调查总数的62.2%,其次是因为流出所得比自己种植收益高,占26.8%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土地流转最主要的用途是建设厂房,这占调查总数的56%,其次是种植经济作物,占16%,其他用途和市政设施建设分别占14.4%和12%。土地流转的补偿方式比较单一,经济补偿是最被广泛采用的方式,占调查总数的80.0%。 三、土地开发使用强度分析 (一)人均耕地少,土地开发强度大,供求矛盾日趋严峻 据统计,2009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780.15平方公里,人均122.86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75平方米;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9.38平方米。其中,2009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占到了全市人均建成区面积的43.75%,而人均建成区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均高于国内发达城市同期水平,显示了土地利用比较粗放。 调查显示,调查样本2009年人均土地总面积181.53平方米,人均水田与旱地38.64平方米,人均林地23.92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101.81平方米,人均未利用地8.79平方米,其中人均建设用地占到了人均土地面积的56.08%③。若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人均土地总面积666.15平方米,其中人均水田与旱地141.78平方米,人均建设用地373.59平方米,人均未利用地32.25平方米。调查数据与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但共同的结论是:东莞人均土地面积少,人均耕地更少土地结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大,粗放低效的用地模式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土地供求矛盾随经济发展日趋严峻。 (二)人均道路面积较大,路网密度较高,公路客货运输使用强度分化显著 统计表明,2007年东莞市路网总密度高于“双三角洲”其他13个城市,仅低于上海;一、二级公路密度东莞居15个城市首位;高速公路密度位于深圳、上海和广州之后居第四位。从公路使用强度来看,2007年东莞平均每公里客运强度达到9.496万人/公里,远超过其他城市,但平均每公里货运强度仅排在第9位;平均每公里货物周转量也排在第9位,平均每公里客运周转量在第5位。2008年末东莞人均道路面积达12.60平方米,在“双三角洲”部分中仅次于珠海(见表2)。到2009年末,东莞全市境内公路(含乡村道路)密度已达1.91公里/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密度1.87公里/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0.08公里/平方公里。2009年全年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客运量7.33亿人,旅客周转量105.13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5.29亿吨公里。 表2 2007年和2008年长三角与珠三角部分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公路路网密度与使用强度对比   
    
        
            | 城市名称 | 2007年 | 2008年 |  
            | 路网总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 一、二级公路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 高速公路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 平均每公里货运强度(万吨/公里) | 平均每公里货物周转量(万吨) | 平均每公里客运强度(万人/公里) | 平均每公里客运周转量(万人) |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 |  
            | 上海 | 1.76 | 0.47 | 0.100 | 3.192 | 76.14 | 0.257 | 84.22 | 4.63 |  
            | 南京 | 1.51 | 0.25 | 0.061 | 1.547 | 75.60 | 2.233 | 200.18 | 11.60 |  
            | 苏州 | 1.29 | 0.49 | 0.051 | 0.907 | 59.76 | 3.657 | 227.50 | 6.13 |  
            | 无锡 | 1.51 | 0.45 | 0.050 | 1.268 | 90.22 | 3.073 | 220.50 | 8.55 |  
            | 常州 | 1.54 | 0.38 | 0.051 | 0.997 | 48.81 | 2.723 | 131.95 | 5.91 |  
            | 扬州 | 1.46 | 0.20 | 0.036 | 0.577 | 34.73 | 0.978 | 63.02 | 2.95 |  
            | 杭州 | 0.87 | 0.12 | 0.029 | 1.140 | 49.47 | 1.717 | 85.87 | 5.34 |  
            | 宁波 | 0.95 | 0.15 | 0.033 | 1.383 | 87.13 | 3.170 | 129.95 | 2.84 |  
            | 广州 | 1.17 | 0.24 | 0.075 | 3.346 | 321.64 | 4.464 | 361.40 | 9.14 |  
            | 深圳 | 0.99 | 0.62 | 0.138 | 4.785 | 362.64 | 5.988 | 425.18 | 9.84 |  
            | 珠海 | 0.81 | 0.26 | 0.041 | 1.353 | 95.84 | 4.111 | 440.01 | 18.53 |  
            | 佛山 | 1.29 | 0.44 | 0.026 | 3.496 | 151.63 | 3.526 | 115.15 | 3.67 |  
            | 东莞 | 1.59 | 1.03 | 0.064 | 1.304 | 75.74 | 9.496 | 321.55 | 12.60 |  
            | 中山 | 0.92 | 0.43 | 0.049 | 2.755 | 192.80 | 6.452 | 409.37 | 4.97 |  
            | 惠州 | 0.94 | 0.11 | 0.025 | 0.326 | 24.58 | 0.493 | 51.29 | 3.65 |  注:1、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中《“双三角洲”统计数据(2008年)》、《东莞市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年鉴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200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整理而成。 2、指标计算:路网总密度=公路通车里程/行政区划总面积;平均每公里货运强度=该年货运量/公路通车里程;平均每公里客运强度=该年客运量/公路通车里程;平均每公里货物周转量=该年货物周转量/公路通车里程;平均每公里客运周转量=该年客运周转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均道路面积=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年末常住人口数。 (三)“三旧”改造是实现土地整理与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 “我们花了钱,建了不少房子,可是看上去为什么就看不到城市的味道呢?这就是因为只顾堆砌建筑物,没有注重塑造城市的功能。”东莞市规划局局长欧阳南江一针见血地指出东莞市城建规划的“软肋”。可以说,“三旧”改造既是东莞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更是实现土地整理和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据了解,东莞市目前已有25个镇街的建设用地比例已经超过了全镇面积的40%,新增用地数量非常有限[4]。典型调查显示,34.7%的生产队(小组)有房屋被拆迁。在被拆迁的58个生产队(小组)中,平均每个生产队(小组)房屋拆迁面积6793.59平方米。房屋被拆迁的主要原因是“三旧”改造,占总量的22.3%;其次是政府征用,占21.0%;村民自建新房也占到12.9%;另外城市规划,修建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房屋被拆迁的主要原因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四、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一)地均社会固定投入逐年递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上升 据统计,2009年东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4.08亿元土地结构,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4.2643万元/公顷。从产业投向看,投资集中在二、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投资395.43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98.04亿元。从土地投资强度分析,东莞市地均固定投资总额上升较快,建设用地地均固定投资总额由1996年的9亿元/万公顷增至2004年的45亿元/万公顷,年均增长22%,比2001-2005年五年GDP年均增长率20.2%高出1.8%,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GDP年均增长22%持平,并处于每年递增趋势[5]。由此可见,东莞市固定投资总额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固定投入水平逐年提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